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卸包袱怎能轻装前行

——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③


■魏 寅

陕西省军区与地方积极协调,为新组建移防单位官兵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难题;第73集团军某旅对表新条令,科学安排探亲休假和周末轮休……连日来,全军各部队大力为基层官兵解难题、减负担、释压力,受到广泛点赞。

越是路途坎坷、征程艰险,越要丢掉累赘、卸去包袱。部队官兵为了守护“静好岁月”,固然需要“负重前行”,但如果背负太多无用的辎重,难免拖累前进的步伐、迟滞前行的节奏。只有把那些不必要的包袱尽行卸下,才能“轻舟驶过万重山”,不断抵近胜利的彼岸。

基层处于指挥层级的末端、练兵备战的前沿,能否理顺“千条线”、穿好“一根针”,一定程度决定了部队建设发展的成效。也正因此,基层官兵普遍感到“压力山大”:工作很多,“没早没晚、没大没小、没完没了”;责任很重,“怕考、怕查、怕出事”。有的干部骨干感到,自己的职务是“低位”而“高危”,肩上始终挑着沉沉的担子、心里始终悬着一块块巨石。

尤其是当前,部队建设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基层官兵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调整难适应、发展进步难预期、婚恋问题难解决、两地分居难团圆、老人小孩难照顾……桩桩件件都很棘手,叠加起来就更难应付。一些干部骨干感慨,既要解决战士的思想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应当看到,有些责任之“重”、改革之“痛”,难以避免、理应正视;但也有些“压力”,既非必然存在,也非难以消解。比如,一些单位的领导机关,部署工作脱离实际、缺乏弹性,一味提要求、压担子,使基层官兵忙于应付、身心俱疲;或是指指点点多、指导帮带少,追责问责多、鼓舞激励少,使基层官兵动辄得咎、丧失信心;或是对矛盾问题若明若暗,对现实困难不管不问,处理敏感问题不公平、不公开、不透明,使基层官兵失望无助、心灰意冷。

凡此种种,绝非“传导压力”,而是“增加包袱”。这些无谓的、冗余的、有害的压力,一旦超过了某个“阈值”,就可能引起基层官兵的心理波动、情绪不稳甚至思想动摇。这些包袱不及时卸去,影响的不只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工作状态,也是整个部队的安全稳定、长远发展。

由此可见,领导机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举措为基层减负释压,事关军心士气、事关部队打赢。只有弄清基层官兵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有的放矢解开思想疙瘩、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多做“治愈”的工作、少做“致郁”的事情,才能让大家轻装上阵、放开手脚,撸起袖子加油干、心无旁骛抓紧干。

给基层官兵卸包袱,关键在于真走心、真出力。应当多一些“点对点”的沟通,常倾听诉求、常换位思考,切实打通上下级之间的梗阻;多一些“心贴心”的鼓励,尤其是对官兵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苦干者寒心;多一些“实打实”的举措,全力为基层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为官兵解决后顾之忧。

“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毛泽东同志曾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这样写道。对于基层官兵而言,也应当时时检点自己的行囊,凡属于多余的包袱,该减的减、该扔的扔,从而“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放”。应当相信,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只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击水中流、弄潮涛头,定能踩实前行的足印,写下无悔的军旅人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