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立法善,奇才出


■陈连兵

清代的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写道,“文武全才原不易得”,并举出几例:曹氏父子春夏读书,秋冬射猎;傅奕之上马击贼,下马草露布;卻縠之说礼乐、敦诗书;祭遵之雅歌投壶;王阳明之较射,三发三中。像这样“以文能武,以武能文”的人,不论古今都不多见。

然而,如果习武之人目不识丁,习文之人力无缚鸡,“未免偏废矣”。既如此,有没有办法让文武双全的人多起来呢?在刘廷玑所处的年代,有如下政策规定:汉人“文试先较弓马,武试俱考策论,监生准武乡试,武举准文会试”。这样的制度安排,鲜明树起了“文武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对此,刘廷玑予以高度评价:“立法最善,自然奇才并出,而国家收得人之庆矣。”

选贤任能,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吴子·论将》记载:“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得之国强,去之国亡。”这话说得很明白,军队指挥员是“总文武者”,素质必须全面过硬。多一门知识、多一种本领,就多一个思路、多一条出路,也就多一分制胜的把握。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把“总文武者”选出来、使用好,关系军心聚散、关系战争胜负、关系国家安危。

“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战国初期,魏文侯为招贤安国,亲自殿试出题,察才选将。吴起为谋求大将军一职,前来参加策对。然而,吴起没有穿武士装束,却身穿儒士服装,这种“形象设计”,就是要给魏文侯传递一个信号——我吴起是崇文尚武、文武兼备之士。

经过问对,魏文侯对吴起高度赏识,亲自设席宴请吴起于祖庙,任之为大将军,镇守西河,以拒秦、韩。正因为吴起这样的“总文武者”被放在合适位子,才使得魏国在军事斗争中屡战屡胜,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百战生百将,战场是选人用人最好的“标尺”。我军在革命战争时期,军政不分家,一批能文能武的战将在战争洗礼中脱颖而出。邓华将军曾干了多年政治工作,“改行”为军事指挥员后,率部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战功赫赫;罗荣桓元帅不仅善做政治工作,带兵打仗、指挥打仗同样在行,曾以自己创造的“翻边战术”粉碎了日军“清乡”“蚕食”行动。

我军历史上很多险中求胜、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经历丰富、能力综合的指挥员,才能在紧要关头,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最精准的决策。正因为以战选人、为战用人,把既有政治头脑、又有战略眼光,既精通军事指挥、又善做政治工作的人才培养好、用起来,并引导越来越多的干部文武兼修、文武兼备,我们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如今,“文武双全”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军人员编制进一步精简,一兵多用、一专多能,一肩多挑、一岗多责,将成为干部的必备素质。既懂军事又懂政工、既懂指挥又懂保障、既懂专业又通军种的复合型人才越多,强军兴军的支撑力量就越强。

因此,必须用好选人用人制度这个“伯乐”,完善人才的培训任职机制、交叉培养机制、实践锻炼机制,系统规划人才成长“路线图”,让更多复合型的“千里马”竞相奔腾。若能形成“用贤无敌是长城”的用人气象,就一定能收获“春潮拍岸千帆进”的事业局面。

(作者单位:武警某部保障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