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有感于《尉缭子》中的“三忘”


■黄兆坤 丘炜堃

“考虑家事私事多,考虑国事军事少”,作为“和平病”的一种表现,这一现象在少数官兵身上依然存在。如何看待使命与家庭、亲情、生命的关系?《尉缭子》中用“三忘”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

“公以忘私,国以忘家”,“分内事也。”在尉缭子看来,“国安则家安矣,君乐则亲乐矣,民存则身存矣。故受命即忘家,思报国也;张军则忘亲,虑君事也;援则忘身,虑民害也”。“三忘”成为历代军人共同推崇的价值追求,也沉淀为中华民族的魂魄。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精忠报国、舍亲为国、以身殉国的军人志士,比如,袁崇焕、史可法、葛云飞、邓世昌等,在国、家、身的价值选择上,无一不是“三忘”的典范。岳飞年轻时,喜欢开怀畅饮,皇上告诫他说:“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于是,岳飞不再饮酒。皇帝为岳飞修建了一处住宅,岳飞推让说:“敌未灭,何以家为?”有人问岳飞天下到什么时候才会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资治通鉴》记载,辽西太守赵苞的母亲、妻子和孩子,被鲜卑军劫为人质。当赵苞率领2万人马与鲜卑军对阵时,鲜卑军推出赵苞的母亲相威胁。赵苞哭喊着对母亲说: “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他的母亲反而安慰他说:“人各有名,何得相顾以亏忠义,尔其勉之!”赵苞听后,立即进兵,大败鲜卑军。

在国家存亡与个人安危冲突之际,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每名军人都应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重,勇于效命疆场、献身使命,以马革裹尸为荣,以贪生怕死为辱。三国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宋代的文天祥曾说:“但令守吾贞,死生浩无愧。”明代的于谦说过:“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与“三忘”的价值选择都是一致的,反映出一名军人必须具备的道德操守和思想境界。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多少军人因为“三忘”而被历史永远铭记,一些军人也因为“三不忘”而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甲午平壤之战结束后,日军在清理清军遗弃物品时,发现清军将领卫汝贵妻子写来的信:“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年事已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卫汝贵将家室安逸置于国家安危之上,开赴前线之前已将23万两饷银运回家中。战争打响后,他和叶志超弃城狂逃500里,真正落实了他妻子“勿当前敌”的嘱托。此信后来被日本作为败军亡国的反面教材警诫其国人。

使命重于一切,使命高于一切。我们倡导“三忘”精神,并不是说不要、不爱自己的家、亲、身,而是说当军人的使命、职责与军人的亲情、生命发生冲突时,比如,面临“受命之日”“张军宿野”“援枹而鼓”等特殊处境时,军人必须做出“三忘”的选择,“无忌嫉之心,无私利之见,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忠诚使命、献身使命,是新时代革命军人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军人最大的荣誉是在英勇无畏战斗中赢得的,军人至高的忠诚是在勇于牺牲奉献中体现的。我们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就应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就行列则忘其亲,冒矢石则忘其身”。

(作者单位:警官学院训练基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