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改革后人员调整幅度较大,如何让官兵“读懂”红色基因?请看第81集团军某旅“增强主题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系列报道之三——

红色基因“藏”在老兵的故事里


■本报记者 周 远 通讯员 赵丹锋 杨文豪

5月中旬,第81集团军某旅装步六连“老兵讲故事”活动如期举行,新兵杨春浩听得入了迷,许久眼睛都不眨一下。

台上,上士赵高祥正在深情讲述自己的亲历故事:2016年,六连赴高原驻训演练,并奉命在河面架设浮桥,以确保全营顺利通过。然而,水流湍急,浮桥根本锚不下去,班长赵高祥和其他战友跳进齐腰深的河中,顶着冰凉刺骨的雪山融水,排着队用手扶稳浮桥。待大部队顺利通过后,他们已经冻得浑身麻木……

故事讲完后,一阵热烈的掌声将杨春浩拉回现实。他才渐渐有些明白:“原来这就是‘三特精神’!”

六连的前身是红军连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因战功卓著,荣获“英雄突击连”荣誉称号,并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突击、特别能战斗的“三特精神”,这也成了连队每天晚点名时呼喊的口号。入伍以来,杨春浩把口号喊了百余遍,可对“三特精神”依然有自己的疑问:吃多大苦才算特别能吃苦,什么情况下突击才算特别能突击,打什么样的战斗才算特别能战斗?

“杨春浩的情况并非个例。”该旅政委任志远介绍,他们在主题教育展开前的调研中发现,改革调整后,各连组织学连史、唱连歌、讲传统,不少官兵特别是新兵,知道连队优良传统的内容,但不能深刻理解把握,更不知道该如何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改革之后基层连队人员调整幅度较大,如何把红色基因诠释好,真正在一茬又一茬官兵心中传承下去?”带着这一问题,该旅政治机关深入基层召开多场座谈会寻找对策,不久后有了惊喜的发现:连队老兵服役时间长、经历大项任务多,他们成长路上的故事就像一个“U盘”,里面“储存”着连队代代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

随即,该旅把“老兵讲故事”当作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配合活动,要求各连把红色基因从老兵的故事里“读取”出来,生动地呈现在广大官兵面前。

六连“老兵讲故事”活动还在继续。下士陈霖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一次400米障碍考核中,他不慎从云梯跌落,但依旧坚持完成了考核。到达终点后,他顾不上疼,而是着急地问道:“指导员,我及格了吗?没给连队拖后腿吧!”考核结束后,连队接到了紧急出动任务,陈霖又忍着痛参加连队物资搬运、调整警戒等任务……

一次“老兵讲故事”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杨春浩说:“作为六连的兵,就应该直面艰难困苦、轻伤不下火线。我要向老班长们学习,在行动中践行‘三特精神’,希望有一天也能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后来的战友听……”

记者感言

不妨多一些“摆渡”思维

■周 远

电影《摆渡人》中 “金牌摆渡人”提出,“摆渡”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感同身受”。传承红色基因,同样需要多一些感同身受的分享,少一些居高临下的灌输。

我军90多年奋斗历程中,涌现出长征精神、上甘岭精神等一系列战斗精神,组成了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它承载着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蕴含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

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官兵对我军优良传统感悟不深、认知不够,这其中固然有受教育者个体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一些施教者不善于“摆渡”,讲的内容千篇一律、浮于表面,官兵想学学不到实质,想用用不到实处,红色基因难以真正融入官兵的血脉。

第81集团军某旅通过“老兵讲故事”这一载体,将红色基因变得可感可触、生动形象,让官兵读懂老兵身上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真正理解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和强大力量,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其做法值得借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