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天使大爱传四方

——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护士长张翠菊


■王均波 孙 威

“护士长,我康复回家后,现在又能打工挣钱了,随时欢迎您来广东玩。”“护士长,我和妻子在杭州又开了一家分店,生意越做越好,等闲一点就来医院看您”……

这些信息中所称的护士长叫张翠菊,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56临床部康复休养部的一名文职人员,负责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在10多年的精神护理岗位上,她始终把这些特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用一颗平等、怜爱的心对待每一名患者,从对精神病人的漠然无知、心存恐惧,到逐渐同情、理解、喜爱甚至离不开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着不一样的喜怒哀乐,从一个个康复出院的患者身上体会着特殊的成功和喜悦。

精神病患者长时间处在封闭的空间里。有的患者在医院一呆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直到老去;有的患者被父母和亲人抛弃,心里充满了孤独、自卑甚至病耻感,特别渴望得到关心与疼爱。张翠菊经常说:“精神病患者比普通病人更需要亲情和关爱。”工作中,不管多苦多累,她始终带着微笑面对患者,为他们送去如亲人般的服务、如家庭般的温暖。

每天从日常起居开始,无论是刷牙、洗脸,还是换衣服、刮胡子、剪指甲,张翠菊都会对患者进行逐个督促协助。饮食上,张翠菊经常从外面买一些糕点给他们换换口味;有机会还带他们到外面改善一下伙食,点几个家乡菜;换季时,自费给他们买一些棉拖鞋、内衣;节日里,陪他们一起包粽子、吃月饼、煮水饺、看晚会,用真诚换来他们的信任。

患者小苏父母双亡,跟着姐姐生活。那年临近春节,姐姐打电话接他回家,却遭到他的拒绝:“护士长要和我们一起过年,我就不回去了。”还有一位患者老范精神分裂症已经处于衰退期,连父母都不认识,但每次有人问起护士长的名字,他总能说出“张翠菊”。医院每季度搞问卷调查,在最满意的护士一栏内,他总是一笔一划地填上张翠菊的名字。

工作中,张翠菊也有过委屈,流过泪水,但她知道这些都是患者病情所致,所以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带着情绪工作。一次,她组织患者集体活动,精神偏执、狂躁的患者小王忽然犯病,不仅用语言唾骂她,还把她摔倒在地。事后,张翠菊不仅没有责怪,反而主动找他聊天,倾听他的诉说,帮助解决他心中的痛楚,生活上更加关心他、照顾他,最终用实际行动感化了他。一天傍晚,小王旧病复发,偷偷跑了出去,科主任和张翠菊带着2名护士在附近找了一宿也不见踪影。第二天一早,小王自己回来了,他对值班护士说:“如果我跑丢了,护士长会受连累。她对我这么好,我不能给她添麻烦。”

工作中,不少患者感叹:“我现在这个样子,这辈子一点用也没有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张翠菊愈发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组织病情稍好的患者到书店买书、超市购物、早市买菜,让他们练习与社会沟通和交流;在病区设立小超市,让患者自己进货、购物、结账,进行自我资金管理训练;建立训练厨房,手把手地教他们炒菜做饭,强化了他们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带领他们在病区院子里种植玉米、小麦、蔬菜、花生、红薯等,饲养鸽子、兔子等;发动大家制作十字绣、丝带绣、串珠、钻石画、陶艺、编织等手工艺品……由她带领患者历时1年3个月完成的长22.5米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获得石家庄市首届“精神康复才艺大赛”一等奖;丝带绣《报春图》获得二等奖;手工编织花瓶获得河北省首届“精神康复作品赛”三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张翠菊担任护士长的10多年里,有200余名患者康复出院。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至今都与她保持联系,不管遇到高兴的事还是难过的事,都愿意和张翠菊分享。

有人问张翠菊,整天与一群精神病患者呆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她很自然地答道:“每次看到经过自己和同事的精心护理,患者一点点康复,最终回归社会,自己吃点苦、受点委屈,觉得特别有价值。”医院领导说:“张翠菊始终坚守文职人员的誓言——虽不穿军装,也要像战士一样,时刻保持冲锋姿态,在特殊护理岗位上演绎精彩人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