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对军娃的关爱应再多些


■本报记者 刘建伟

一家不圆万家圆。军人的奉献是全方位的,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同时家庭和儿女也在默默奉献。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父与子不免“总离别”。在照片中相思、在手机里交流、在“爸爸去哪了”的追问中长大。因为有个军人爸爸,军人的子女便拥有了一个承载荣光、也背负担当的称呼——军娃。

从咿呀学语的婴幼儿,到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对军娃来讲,这十几年宝贵的“人之初”,正是性格塑造、思想形成、心智健全、身体发育的“黄金期”。对于“军爸”“军妈”而言,这一时期又恰恰是建功军营、事业爬坡的关键期。当“亟须陪伴”遭遇“分身乏术”,现实情况让不少军人家庭感到有些无奈与遗憾。

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每一个军娃都是军人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孩子需要关爱,也需要教育,就如从幼苗发芽抽叶到长成栋梁之材的过程中,阳光雨露和修枝剪叶都不可或缺。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期”,父母的缺位对孩子就意味着耽误。

陆军第80集团军某旅移防后,把解决军娃入托入学作为大事,让孩子教育顺畅接续;为家在驻地的官兵设立“家长会假”,让军娃在学校感受父爱;组织军娃体验军营,近距离感受军人父亲身上的荣耀与自豪……这些暖心举措,悄然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被爱的幸福印记,也为我们开启了思路:多一些“前伸”的关爱,多一些细致的服务,就能给更多的军人及其子女带来获得感、幸福感。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一个个新生命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涵义: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军娃听着军歌和战斗故事长大,身体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可以说,他们既是“后来人”,更是“接班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军娃的成长成才绝不仅仅是“一家之事”“一隅之谋”“一时之计”,需要的不仅是父母的用心呵护、军队的优待举措,同样需要全社会持续的关心关爱。

关爱军娃就是关爱部队,就是拥军爱兵。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呼唤:对军娃的关爱多些,再多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