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肩负起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间节点看中国高考


■杨 娜 潘 男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写在前面的话

芒种时节,我们迎来2018年高考。对全国近千万考生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

时代大潮,风云迭变,不变的是高考引领更多人走上求知的道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把他们带向更美好的未来。

每一段泽被后人的历史,都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我们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当年,伴随着恢复高考的脚步,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打开。如今,从之前的一声“春雷”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如火如荼,从千军万马相争的“独木桥”到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全球化背景下越发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

历史的长河中,点滴浪花汇聚成汹涌奔流。回首来时路,这段历史刻印下一代代人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带给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与启示……

恢复高考重启个体“命运之门”,也为国家发展积蓄新能量

1977年,关闭十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在外上班,晚上在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他叩开了大学的校门,人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像黄大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有1160万人,通过1977年冬季和1978年春季的两次高考,全国共有27万考生迈入大学校门。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1977级山东考生刘相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寥寥无几。

“如果没有高考,我现在不可能在大学里做学问。”在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学者雷颐看来,中国人后来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证着恢复高考后,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

事实上,恢复高考不仅是这些“追梦人”改变命运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转折点。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

“回想40多年前,我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聊起难忘历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很有感触。他说,而今,教育改革在人民群众期待中砥砺前进,在国家发展实践中积极求解,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不断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高考制度将不仅为个人成长,更为国家发展进步积蓄更多能量。

考试内容和学生专业选择的变化,折射经济社会发展脚步

有人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的确如此!事实上,大幕拉开后的40多年来,高考考试内容和考生专业选择的变化,更印证着时代的进步,折射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脚步。

1978年夏天,已是大一新生的甘福保去高招办买了一份当年的高考试卷。从那以后,他上瘾一样每年都收藏一份。如今,他已经连续收藏了39份高考试卷。这位家住江西南昌蓼洲街社区的71岁老人,无疑成为高考风雨变迁40多年的见证者。

闲暇之际,甘福保喜欢研究这些试卷,喜欢琢磨每份试卷的时代印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毁树容易种树难”“隐形的翅膀”“袁隆平的获奖感言”……他反复翻阅这些年的语文试卷——从恢复高考当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十几年——随着时间推移,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文题逐渐从宏大的政治命题,转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当下、关注个体。

除此之外,考生专业选择的变化同样见证着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

公开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13个学科门类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经济学。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想到,在恢复高考之初经济学并不受欢迎。

1978年参加高考的证监会前任主席肖钢曾透露,他高考志愿填报的是中文专业,录取未果后,自己被调整到金融专业。其实,当时他“搞不清什么叫金融”。北京大学法学院前任院长朱苏力曾在其博客中写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大学文史哲院系的学生,总体而言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文科考生。”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带来的切切实实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学科逐渐站立时代潮头,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看来,考生专业选择冷热的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大学专业的冷与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周孝正说,从经济发展规律看,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高考仍肩负人才培养和选拔重任

恢复高考,夯实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40多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公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上亿人次。2016年,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7.8%。

“表面上看,高考是一种应试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进入大学深造,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恢复高考后三年的考生中,有90多万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支柱力量。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近几年,我国关于高考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涉及高考的改革事项稳妥推进,这既反映了高考改革的国家意志,也反映了人民意愿。今天,975万考生将走进考场,接受人生大考。虽然一张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

“从历史进程中,考试制度改革是时代的反映。甚至可以说,考运与国运紧紧相连,与社会进步紧紧相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我们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制度将继续肩负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戴家干说,他相信已经驶入改革快车道的中国高考,一定能够答好改革这一时代命题。

上图:6月1日,安徽省歙县中学高三年级学生课后走出教学楼。方君尧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