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阿里天路”看萨让


■徐丽桂

一篇《当兵走阿里—西藏记忆》的文章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对阿里的生死眷恋如洪水般喷涌而出。虽然在阿里只工作生活了三年多时间,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每当看到有关阿里的文章和图片,都会立刻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愫,让我无法不去怀念、惦念、思念、想念阿里那群可敬、可亲、可爱的军人们。

那是几年前的夏天,我跟随部队勘查组去各边防连队。阿里军分区管控的边防线很长,点多,各连队之间相距很远,路途的遥远艰险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翻越了数座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

印象深刻的是从山岗到曼扎,将近200公里的路途,要翻越海拔5780米的香让拉达坂。出了山岗,一路上坡。所谓路,就是在山坡上车走得多了,就成了路。山下大石块明显变少,石块略圆些、小些,应该是从山上滚下来,把棱角碰掉的缘故。山中间的路段略微好走些,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由于地壳的变化,大山犹如两块巨石碰撞挤压,崩裂的石块棱角分明,铺满山坡,挡住道路。在这样的路上行驶,五脏六腑都快要蹦出来了,说句话都是颤音,在车里无法坐稳。走过这条路的人戏称,这一路有三跳: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嗓子眼儿里跳。由于缺氧,汽车都显得无力。

最令我难忘的是去萨让。阿里人常说:没到过阿里,就没到过西藏;没到过扎达,就没到过阿里;没到过萨让,就没到过扎达。我以为这只是阿里人的自豪感。而去萨让的道路,当地人都叫它“阿里的天路”。

到了波林,勘查组考察,和连队开会,现地解决实际问题。我在一位干事的陪同下,去烈士墓地,向英雄敬献了哈达。

离开波林,又一头钻进大山,这回我开始真切体会到,“阿里的天路”是什么样的内涵了。从波林山口下山,道路比较弯曲,很多路面凹凸不平,一些路段还被洪水冲刷成了小沟。再向前行,经过海拔5060米的倾斯诺山口,下到一个较为平坦的地方,已是中午时分,大家吃了点干粮,就继续前行。行了约五六公里就到了去萨让最险的一段路—底加木沟。

从远处看,这段路就是从70至80度的陡坡上掏出来的,看得让人揪心。底加木沟,从谷底到山顶,落差有上千米,“之”字形的山路有无数道拐弯,我们的车在陡坡上不停地拐弯。车头刚调过来,紧接着又是一个拐弯,不容喘息,弯连弯,拐连拐。有的悬崖拐弯处,越野车掉头都得来好几把倒挡,不是一个车轮孤悬崖外,就是连续向后打滑,歪斜着向前艰难爬行。一路上,只听见车胎和地面的摩擦声以及刺耳的刹车声,轮毂摩擦的焦煳味也时不时地飘进车里,真可以算是惊险。下到谷底,惊魂稍安,又开始“之”字形上山。我曾试图统计上这面坡还要拐多少弯,结果很快就被转得晕车了。后来闻知还真有人做过统计:这一路,共计三百三十多个弯。

去萨让的路途之艰险,可见一斑。想着边防连的大卡车要小心翼翼地驶过这样的险境,强烈的震撼冲击着我的内心。这些险情,对于萨让的边防军人、党政干部和群众来说,再普通不过,可在我们看来,为了坚守国土,他们随时都可能献出宝贵的生命。

翻过底加木沟,我左手握的纸巾都能拧出水来,右手因为抓着把手太过用力而有些酸疼。我心想丈夫也太胆大,这么危险的道路,我们俩同坐一台车,如果有个万一……我都不敢往下想。过这段路,用扎达人武部瞿部长的话讲就是“四紧”:眼睛闭紧,手抓紧,脚蹬紧,屁股夹紧。这也是人在极度紧张时的应激反应。

又走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到萨让。萨让在一条大河一萨让曲河的对面,我们要从这座山下去,过河再上山才能到达。这条下山路完全是在山崖上凿出的。惊心动魄了一路,好不容易看到了萨让的绿色,我忍不住打开车窗,想给萨让照张相。窗外河水的吼声和着汽车震落石块滚入谷底的轰鸣声,只感觉汽车边走边向下滑,吓得我赶紧关窗不敢出声。

萨让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恒河源,是高海拔的中印边境地区,距扎达180公里,萨让只有几十户人家,约700余人,半农半牧,气候恶劣。每年冬季,常常大雪封山,人员、物资均无法进出。每年只有夏季短短几个月能和外界联系,其余时间与世隔绝。外出只有连通县城的这条土石路,而且经常被泥石流冲毁。老百姓得急病,时常向阿里地区的军分区求救,部队都会派直升机和医务人员转移病号,可见军民关系和谐融洽。在这个边境小镇,年轻的领导干部除了肩负守土固边、兴边富民的任务,还要与边防战士一道保卫祖国边疆。与内地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人生,他们的角色、职责,显得那么别具一格。

萨让的山由石头构成,有的整座山就是一整块巨石,山面呈现很多挤压、切割、断层、侵蚀的痕迹,而且是连绵不断的深川巨壑。萨让的藏语意思是巨石沟,也是对萨让地貌的贴切称呼。萨让山势变化多端,景致十分新奇。站在哨所看来时的方向,对面挂在山崖的路,好像在光滑的大石块上划出一道痕迹,壮观而凄美;远处一座石山像个寿桃,被劈开了两半,气势恢宏。

在部队吃了面条,就去萨让老连队旧址看了看。从旧址上看,老前辈战斗观念真强,房屋和战备工事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平战结合,当年的标语隐隐再现。萨让坐落的这个山头,也和狮泉河的万岁山一样,有醒目的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这是萨让的群众和边防官兵,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彰显家国情怀,军民携手在大山上堆砌了这五个大字。多少年来,军民格外爱护,现在已成了萨让的一道亮丽风景。

波林边防连肩负着很重的巡逻、战斗任务,有时在巡逻的路上,前面不知路有多远,必须做好最坏打算。白天,拉着马尾巴,踩着齐腰深的积雪,一步一步往前蹚,饿了,啃干粮;渴了,捧口雪。夜晚,在避风的山崖下,用石头垒个窝,生堆火,大家缩成一团休息。远处,饿狼的嚎叫声,让谁都睡不着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波林边防连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

下午,我们离开了萨让。傍晚时分,夕阳照在天空,呈现出鲜红的火烧云,形状如喷薄升腾的蘑菇云,这是勘查途中的意外收获,也许是苍天给辛苦的人们的回馈。停车照了几张相,感觉缓解了一些路上的紧张、恐惧和疲劳。夜色降临,汽车仍然一路驰骋,翻越达坂,眼前只见汽车照射出的一束光,其他什么都看不见,这真正考验驾驶员的娴熟技术和心理素质。零点过后,我们返回了波林边防连,而后又近两小时的行程,返回了扎达,圆满顺利地结束了勘查组的萨让之行。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每当想到阿里、扎达,总会想到难忘的萨让之行。路途的艰险,环境的艰苦,群众的艰辛,官兵的坚守,构成边防线上割舍不下、难以忘怀的牵挂;每当想到这里,就深深地感到阿里人民的伟大,阿里军人的伟大,阿里精神的伟大,至今,仍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