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家国沧桑中的文化精魂

——读新著《百年风雅》


■唐宝民

把“家国”“天下”联系到一起,是中国士大夫古已有之的一种公共情怀。所以,《礼记·大学》一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担当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这种精神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人格素养。作家刘宜庆长期致力于文化人物研究,最近出版了新著《百年风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本书通过对江南八个文化世家家族往事的叙述,勾勒出了历史嬗变中的家风传承,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族沧桑中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魂。

本书选取了陈寅恪、黄炎培、张君劢、费孝通、钱玄同、邓稼先、朱希祖、胡适等八个江南名门望族,讲述了这八个家族在百年风云变幻中所走过的坎坷道路。从字面上来说,“家”和“国”是两个概念,家是家、国是国,但实际上,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无法分开的,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通的。因此,这本书中所记述的八个文化世家的家族史,也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这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正处于转型期,国家动荡不安,家族也因之破碎离散。这是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过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和沉浮,感受到家族在战乱中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在中国,家族文化往往会具有清晰的传承,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邓以蜇、邓仲纯、邓稼先……之所以会呈现出这种文明传承现象,其实是受家风的影响,“一个家族具有高洁的德行,爱国的精神,书香的浸润,教育的传承,文化的影响。这一切,都可以用‘家风’两个字来涵盖诸多内涵。”陈宝箴的父亲陈伟林去世时,给陈宝箴留下了这样两句遗训:“成德起自困穷,败身多因得志。”这两句家风遗训沐浴了义宁陈氏后世几代人,足见家风的影响力之大。

书中叙述的许多家族人物都具有一种天下担当精神,他们虽然都出身于文化世家,但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奉为人生信条,处江湖之远而心忧家国天下,“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更可贵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大是大非面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保持了令人敬仰的民族气节,如陈三立。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在日寇侵入北平之际,陈三立“胸中千秋临大节”,拒绝与日寇合作、绝食而死,捍卫了一个知识分子最后的尊严。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够了解到八个家族在一个世纪内所走过的风雨沧桑,“风平浪静之时,在理性的关照下,离乱,死亡,爱情,亲情……让我们的内心激荡,久久难以平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