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钢多了气要更多


■周 鑫

战争永远是团迷雾。

长期以来,我们被这样一个战争命题所纠缠——人与武器哪个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纷繁复杂的战争演变,使这一命题更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1808年,在连续四次击败强大的反法联盟军队后,拿破仑坚信:“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100多年后的1919年,英国人富勒则发出感慨:“只要找到合适的工具或武器,胜利就有了九成九的把握。”

长期革命战争中,我军之所以能够在“小米加步枪”的劣势物质基础上所向披靡,就在于广大官兵始终保持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血性胆气。无疑,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宝贵财富,但不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全部要素,更不是我们制胜未来战争一成不变的逻辑起点。我们不能忘却在朝鲜战场铸造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但也不能忽略对手依靠先进的武器能够顶住多倍于其兵力的进攻。

其实,恩格斯早已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较完善的暴力工具即一般所说的武器的生产者,战胜较不完善的暴力工具的生产者:一句话,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可见,按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解,先进武器战胜落后武器本身就意味着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所以“人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本身就已经完全包含了“武器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先进的人必然掌握和使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军事技术、武器装备,而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又从根本上决定了更高级的战争形态。

由此可见,人与武器是决定战争走向的交互双核,而绝不是对立两极。如果从系统矢量的角度来审视人与武器这两大内核,不难发现,它们的交互作用在四个象限内都会此发彼应。当两者皆赢呈现“钢多气多”的时候,战争就会上演一边倒的局势,就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碾压对手。反之,“钢少气少”必然是毫无胜率,只能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而只要是两者间相互掣肘时,战局就会极其胶着、惨烈,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难免会陷入师老兵疲的被动。因此,尽可能地打造人与武器的双赢,毫无例外地成为古今中外军队建军治军追求的目标,也为我们客观冷静地审视战争全景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战争形态演变又一次快速进入新的拐点,无人化战争渐行渐近,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不是人、机器不像机器”的“超级士兵”、人形机器人和一个真正的普通人,三者同时站在战场上拼杀,就更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对战争法则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