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三十五载,见证中国铁路变迁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树礼的人生记忆


■中国国防报记者 裴 贤 通讯员 邹俊戈

孙树礼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主持完成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广客专京郑段等重大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主编完成《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与实践》等专著。

1983年7月,22岁的孙树礼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坐着绿皮火车从四川返回老家河北定兴。

“绿皮火车慢吞吞,从学校到家需要一个白天两个晚上的时间。”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树礼,忆起35年前的经历依然颇为感慨。

转眼35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孙树礼蓦然发现,自己成了中国铁路不断延伸的见证者——京津城际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铁、拉萨河特大桥等,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工程背后,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90年,是我国铁路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当年,关于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构想浮出水面。虽然,各方围绕这一构想争论了很长时间,但在9年之后开工建设的秦沈客运专线中,这一构想的基本理论还是得到了实践验证。

作为基础设计时速达250公里的第一条铁路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于2002年12月建成通车。其中,山海关站至绥中北站区间线路条件可进行300公里/小时的试验。当时,孙树礼担任这条专线的桥梁总工程师。在他看来,秦沈客运专线充当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技术与装备的试验基地。

“秦沈客运专线的建设,为我国后来修建高速铁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孙树礼说,这条专线的设计与实践基础,为他在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突破奠定了基础。2005年,京津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他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系统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期间,孙树礼汲取秦沈客运专线建设经验,从源头上进行研究控制,大大提升了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品质。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这是我国最早开工建设并最先建成的第一条高标准铁路客运专线。从此,中国铁路一跃登上时速350公里的平台,实现了“陆地飞行”。同一年,孙树礼主持并参加了京沪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在他的带领下,京沪高铁勘察设计攻破了一道道难关。

3年后通车运营的京沪铁路,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在这个项目中,孙树礼组织研发的高速铁路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体系,一举打破境外技术壁垒,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技术标准。

提起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工程的设计,孙树礼饶有兴趣。他认为,在自己的设计生涯中,这算是较为得意的作品。此次设计中,他采用主桥五跨三拱组合结构体系和中孔双层叠拱模式,填补了国内大跨度桥梁建设多项技术空白。

国强才能路兴。在孙树礼看来,中国铁路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的进步史。他说,中国铁路的变化,仅是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始终伴着国家发展的铿锵脚步。

回首铁路变迁的往事,孙树礼为自己能参与其中并做出积极努力感到由衷自豪。他深信,未来的中国铁路,在智能时代的征途上一定能走得更快更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