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制胜的通关密码


■刘子君

作为人类以智慧驾驭战斗的产物,战术虽由原始狩猎技艺演变而来,却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随着战争形态、武器装备等发展演进,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对战争进程产生日趋重要的影响,逐渐成为制胜战争的通关密码。

“以强击弱,以多吃少”。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强胜弱败”是普遍的战斗规律,“以强击弱”就成为每一场战役和战斗都应遵循的军事规律。两军对阵,最重要的是“形成压倒敌人的威力”。尤其在面对强敌时,更要主动制造自身局部的“强”,来战胜敌人局部的“弱”,达到作战的目的。孙子说:“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用兵应“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恩格斯也十分推崇拿破仑的“多兵之旅必胜”,强调要擅长在关键的地点和关键的时间集中优势兵力。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始终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最基本和首要的战术原则。1947年的陕北战场,敌我兵力对比约为10∶1,我军处于绝对劣势。但在组织每次战役时,我军均集中了3倍以上的兵力对敌,形成战役战斗上兵力的绝对优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快制慢,速战速决”。在战争中战机稍纵即逝,速决不仅是强者遵循的原则,更是弱者应遵循的原则。战场上出现的有利战机,对弱者往往非常苛刻。要转化敌强我弱的形势,必须抓住一切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实现战役战斗的速战速决。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历时8天,而关键之战消灭国民党军第18师仅用9小时。第二次反“围剿”历时两个月,而红军则在15天内打了5次外线速决的进攻作战,每次都仅用数小时就解决战斗,最短的只用了2个小时。第三次反“围剿”历时3个月,而红军反攻作战每次也只用了几个小时。国民党在总结“围剿”作战失利原因时,不得不赞叹毛泽东“指挥机敏,始终把握战术速决之原则”。毛泽东曾总结:“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争中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对克敌制胜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曾指出:“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主动的方法,而且是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敌我双方技术装备实力悬殊情况下,采取奇袭、伏击等战法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运用各种“土”办法、“奇”办法欺骗和迟滞敌人,为我军集中歼敌创造有利的战机。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第679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取得损毁日军战机24架的战绩。平型关伏击战中,八路军第115师利用有利地形,待日军进入伏击地域后突然发动全线进攻,歼敌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首胜。

战争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竞赛,做到“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就能变技术劣势为战术优势,在困难情况下取得战争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