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历史中获取“奔腾的地火”

——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强军优势⑤


■张 鹏

把红色传统从历史中、展柜里、书本上请出来,让它扎根在使命任务的前沿一线、扎根在练兵备战的每个战位,我军就能攻坚克难、书写令人自豪的发展新篇章,红色传统也会在新体制的新枝干上开新芽、结新果。

红军战士留下的“半截皮带”,泸定桥的铁索,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写着抗震救灾誓言的军用挎包……我军各级各类史馆,虽然大小有别、藏品数量不同,但都有浓缩时代记忆和红色传统的传家宝,我们既要留下来,更要传下去。

红色传统是一个不断成长、进化的生命体。从深山翠竹中孕育的井冈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炼的长征精神;从宝塔窑洞中生发的延安精神,到进京赶考路上锤炼的西柏坡精神;从倾塌废墟中磨炼的抗震救灾精神,到科技战场砥砺的载人航天精神……红色传统伴随我军前行步伐,不断开新枝、吐新蕊,变得越加丰盈。正如革命前辈所说,“它是活的种子,更是活的力量”。

我军历史是红色传统的承载体,也是培塑官兵的营养剂。著名学者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写道:“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这“奔腾的地火”,就是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它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既是我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的制胜密码,也是我军永葆本色、发展向前的根本所在。用“奔腾的地火”点燃强军激情、淬炼强军意志,我们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单位讲红色历史、红色传统,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史馆里呆板的陈列,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名词化概念化的历史,成为死记硬背的枯燥知识点。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把红色传统高高供起来,对于偏好互动、参与、体验的年轻官兵来说,是难以被吸纳的。他们领会肤浅、心无烙印,又怎能让红色传统薪火绵延?这样只会带来尴尬的结果:一边是红色文化资源琳琅满目,一边是红色传统教育苍白无力。

一种文化焕发生机活力,必须植根时代与实践的沃土,红色传统也不例外。善于抓传承的教育者,他们的讲述之所以富有嚼劲,使人的灵魂受到触动,就是因为能够找到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历史的背影虽已远去,受教育者却如在其中。相反,不能与新时代的官兵相契合、与肩负的使命任务相结合,红色传统就不可能与官兵有一个很好的“相遇”。没有光大,再伟大的精神血脉也难以传承;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我们需要有这份清醒。

“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年轻官兵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思维方式与父辈祖辈大不相同,接受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也更为多样。然而,投身军营的他们都有一颗红色的心,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去浇灌。某部几名士兵是话剧爱好者,部队鼓励他们把吴焕先的事迹搬上舞台,演绎出来。从多位亲人遭杀害,到虚弱的妻子将乞讨得来的米和鸡蛋送到部队,再到吴焕先四坡村中弹牺牲……话剧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许多官兵掉下了眼泪。由此可见,教育者紧跟时代的“潮”、摸准官兵的“脉”,创新理念方法手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红色传统就会水银泻地般注入官兵心田。

红色传统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立体重塑、面目一新的人民军队,不但为官兵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红色传统存古开新搭建了实践平台。把红色传统从历史中、展柜里、书本上请出来,让它扎根在使命任务的前沿一线、扎根在练兵备战的每个战位,我军就能攻坚克难、书写令人自豪的发展新篇章,红色传统也会在新体制的新枝干上开新芽、结新果,为我们的事业提供更加丰厚的政治滋养和强大动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