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顶“金头盔”

——空军“金头盔”比武进化史的调查与思考之三


■本报记者 范江怀 王天益

飞行员围绕空战战法展开地面协同演练。本报特约记者  刘应华摄

夕阳西下,战鹰归巢。

训练结束了,又是一场艰苦的对抗,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姚凯疲惫地跨出战机机舱。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拎起头盔,头盔里的汗水也滴答落下。

姚凯是去年空军航空兵竞赛性考核的“金头盔”得主。“金头盔”,顾名思义,是一顶金色的头盔。而此时,姚凯手中的头盔和其他战友的别无二样。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空军组织的“金头盔”比武,已再没颁发过那顶曾让无数飞行员羡慕的金色头盔。

“金头盔”比武不颁发金头盔了。这背后的原因,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个变化,在空军航空兵部队也没有成为新闻。对此,姚凯的理解是,“物质上的东西,无所谓了”,大家更看重的是那顶“金头盔”背后蕴含的东西。

“金头盔”的价值在于头盔之外。采访空军航空兵飞行员,类似的观点一再被人提起。这项比武赛事历经多年的进化,有形的“金头盔”不再为飞行员们所看重,那顶头盔所代表的对胜利的渴望却在人人心中落地生根。

7年来,这个训练平台在不断升级贴近实战。“金头盔”比武在空战训练领域引起化学反应的同时,也为建设强大现代化空军的“空战文化”注入了时代养分,潜移默化中提升飞行员们所必需的品质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空军飞行员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顶光芒四射的“金头盔”。

不甘落后的血性

“今天你赢了我,明天我战胜你,就是战斗力的螺旋上升”

去年的“金头盔”之战,姚凯和搭档高中强赢得并不轻松。一次缠斗中,高中强差点与对手“同归于尽”。

那是一场难解难分的双机编组二对二空战。第一场双方打成平手,上天再战依旧难分伯仲,直到第三场,他们才以“一枪”优势险胜。

那一刻,高中强被对手锁定了,而且处于不可逃逸区。怎么办?就在距离被击落还有10秒时,他做了个令人惊讶的动作:掉转机头,向对手发射“导弹”。

如果是实战,他也将被击落。但他的这个举动,有可能以自己的劣势抵消对手的优势,帮助自己的长机赢得胜利。“当时没想过那么多,只想怎么赢!”事后复盘,高中强觉得,真上了战场,自己还会那么做。

去年的“金头盔”比武,增加了四机近距空战考核。近距空战在实战中被称为“必须见血”的战斗。

空中拼刺刀,就得有血性。空战史上,我军航空兵曾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写下同温层开炮、双机对头着陆、零高度歼敌等血性篇章。今天,当对抗训练随着“金头盔”比武在空军航空兵部队推开,蓝天上真刀真枪的对抗,已经成为飞行员们砥砺血性的新擂台。

“金头盔”比武多次在空军某训练基地组织展开。该基地副司令员景建峰多次在比武现场指挥观战。他告诉记者,虽然“金头盔”只是对抗训练,但也碰到不少人在空中打红了眼,不得不通过“叫停”来确保训练安全。

对飞行员们而言,为赢得对抗的胜利,当然要不惜一切和对手拼,但更多的时候,还得和自己拼。敢打敢拼、快意恩仇是有血性的表现,卧薪尝胆、败中求胜同样也是有血性的表现。

对此,“金头盔”得主郑平深有体会。2011年首届“金头盔”比武中,郑平驾机升空,与对手展开激烈对抗。凭着过硬的技战术,他几乎把对手逼到绝路。可每当锁定目标准备实施攻击时,机载雷达就受到电磁干扰,总构不成发射条件。

不信邪!上去又打,还是输;再打,输得更惨!

怎么办?惨败回营后,他们对部队训练方法、战术运用、设备使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反思,厉兵秣马准备再战。第二年,沙场再点兵,他们一举包揽了个人前6名,2名飞行员夺得“金头盔”。

“逆袭”的道路并不轻松。姚凯也曾在2014年的“金头盔”争夺中铩羽而归,在2016年的比武中以“一枪”之差败北。去年夺冠的背后,是每周只休息一天的艰苦训练,是每次对抗都五六倍甚至七八倍重力加速度的高强度载荷,是每次训练结束后“一晃脑袋脖子就嘎嘎直响”和腰酸背痛。

这些,在争夺“金头盔”的征程上,已逐渐成为飞行员们的常态。

航空兵某旅旅长雷霄告诉记者,如今,除了改装飞行外,每个架次都是有升空就有对抗。旅里也有一张类似“金头盔”比武排名那样的榜单,每天刷新着飞行员们的成长进步。

这个榜单上的第一名,平均个把月就要易主。雷霄觉得这是最可喜之处:“今天你赢了我,明天我战胜你,不甘落后的血性背后,就是一支部队整体战斗力的螺旋上升”。

不敢懈怠的钻研

“平时训练的道路四通八达,但只有一个正确的出口通向胜利”

回顾过去7年里的“金头盔”比武,你会发现,这项赛事的规则一直在变:从同型机对抗到异型机对抗、从一对一空战到二对二空战、从中距到近距、从放开高度差到取消部分战机外挂和干扰限制……

某基地副司令员景建峰认为,每年都有新变化,正是“金头盔”比武始终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每次“解锁”一项自由空战的限制,都打开一片实战化对抗的新空间。战斗力借助实战化训练的台阶一点点牵引出来,大家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掌握未来空战的制胜机理。

雷霄参与了“金头盔”比武最初规则的制定。在他看来,空中战斗飞行是“小前台、大后台”。这句话既包含了“小兵力、大体系”的空间概念,也蕴含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时间哲理。对抗比武这个“前台”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引着官兵在“后台”对更多体系装备、更深制胜机理的研究。

三夺“金头盔”的蒋佳冀曾把自己的胜利归结于:第一次靠奇招制胜,第二次凭组合拳夺金,第三次则是靠学习研究的深度。事实上,这可能只是谦虚的说法。“奇招”和“组合拳”又何尝不是对对手、对战术战法的研究?

7年来,“金头盔”比武如同一个风暴眼,一支支部队走进其中接受实战化对抗的洗礼,也从中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学习研究之风。

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装备。技术决定战术。飞行员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手中装备搞懂,将对手的技术情况、装备性能研究透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研究出对策措施,才能出奇制胜。

紧接着,他们又将钻研的目光投向了战术战法和制胜机理。飞行员杨国伟先后3次参加“金头盔”争夺。去年他发现,大家的空战意识和能力进步神速:“对方一枚导弹打过来,你敢于从容不迫地做出机动,最后分秒不差地规避掉,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但在这次考核中很常见。”

研究深入一小步,实战能力可能提升一大步。然而,学习研究每深入一点都不容易。

高中强告诉记者,根据他自己的经验,空中8分钟的对抗,至少需要8个月的数据积累,“胜利都是每一个架次、每一滴航油换来的”。

他举了个如何飞出最佳快转速度的例子。空战中,飞行员操纵战机快速转向的速度直接关系着击杀与生存的效率。然而,最佳的快转速度是多少呢?从3000米到9000米的作战高度上,每个高度层要探索20个数据。也就是说,要得到作战空间的最佳快转速度,你至少得探索好几百次,每次都得承受五六倍的重力加速度。然后,还得结合个人操作习惯反复训练,把理论的最优转化为本能的反映。

听上去,这样的研究很枯燥,但高中强“没觉得”:“当你想尽办法,终于摆脱了导弹,被大家称为‘神摆脱’,也挺有成就感的。”

年复一年的“金头盔”争夺之路上,无数的飞行员都在做着和高中强类似的事情,而且丝毫不敢懈怠。

备战“金头盔”的那段时间,航空兵某旅大队长丁傥一连3天都梦到打空战,“跟着了迷一样,一闭眼脑子里净是飞机姿态,怎样能以最短时间发现敌人、规避导弹,抢占对手的六点钟方向击落它”。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飞行员们对“金头盔”比武本身也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都当做是一个争彩头的比武,现在,大家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检验自身能力的平台。”一名飞行员告诉记者,大家研究得都很深,都结合自身的装备制定研究了一些战法,但是管用吗?大家都想借着竞赛性考核来检验检验。

“平时训练的道路四通八达,但只有一个正确的出口通向胜利。”在高中强看来,“金头盔”比武为大家寻找那个出口提供了光亮。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金头盔”争夺战中所有考核架次生成的数据,空军机关都会分发给部队作为战法研究资料。

这意味着,空战骨干们的研究成果将在更大范围内为飞行员们共享;对空战制胜机理的探索,也将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力量。

不需提醒的创新

“飞行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空战”

观察7年来的“金头盔”争夺战,景建峰还有一个发现:这些年来,每年夺得“金头盔”的飞行员,用的都是不同的战法。

去年的比武中,高中强和姚凯甚至每一场比赛打法都各不相同:这局软磨硬泡、借力卸力,下局又迅疾如雷、快打快撤,决赛中关键一场比赛,大家都打得很谨慎,他们却大胆采用超远距离发射,拿下了关键一分。

这一切都在佐证一个事实:争夺“金头盔”,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要赢得下一次的胜利,就必须不断创新,“你不创新,一年的优势都保持不了”。

当然,战法本没有固定套路。空战是空中战斗的艺术,战法是应变之法,是战术原则和技巧的灵巧运用,是飞行员的临机发挥和个性张扬,创新似乎本来就是空战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在过去,各部队由于空战训练大多是与自己对抗,对手是熟悉的;对抗的条件有不少限制,又少了许多变化的可能,创新的种子想要破土并不容易。

“金头盔”比武带来了改变:交手的部队每次都不同,参赛的选手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新人,空战对抗的环境条件每年都有新变化。对飞行员来说,“要适应这些新情况,你必须主动求变创新”。

在比武中,得分低的部队看到了自身不足,有紧迫感;得分高的部队看到兄弟单位的昂扬斗志,有危机感。强烈的竞争,时刻催化着不需提醒的创新。

于是,飞行从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变成了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飞行员高本超由此对飞行有了新的理解:“飞行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空战。”这里的空战,当然是指千变万化,蕴含无尽可能和创新思想的自由空战。

不过,空战中的创新并不都是什么异想天开,更多的时候则是于困难重围中杀出一条新路。高中强记得,刚开始练习近距空战时和旅里的林参谋长打,总是被打得稀里哗啦,根本看不到赢的希望。后来,他和姚凯开始大量画图研究,一次一次,从输到不输,然后再到赢,新的招法也就逐步形成。

新招法需要检验。检验的最好平台,当然还是“金头盔”比武。

去年的比武中,有个单位摸索出的战术是先隐藏自己,然后到了中距再后发制人。结果到了对抗中,对手根本就没有给他隐藏的机会。“这说明创新的方向跑偏了,失败了。但是把自己的失败暴露在上战场之前,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是成功了也别高兴太早。在“金头盔”比武这个平台,你的点滴创新分分钟就可能被人复制过去,然后用来对付你。航空兵某旅副大队长刘汇敏告诉记者,去年的比武中,他们从对手身上学了不少战术,“决赛中有一场对阵某旅的关键比赛,我们用的就是他们前一天战胜另一个部队的战法,几乎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航空兵某旅中队长王凡在每一场空战后都会细心分析兄弟部队的战术亮点:有的善于能量管理,有的精于空战几何学应用,有的空空、空地配合默契……最终,博采众长汲取了一大堆创新成果的他,去年与队友共同斩获“金头盔”。

“激励创新、检验创新、推广创新”,在王凡看来,这是“金头盔”比武给予每一个追求胜利的飞行员的最好礼物。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