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事上的落后是致命的

——写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四周年之际


■张顺亮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今天,时间虽已过去124周年,“甲午之殇”仍是中国人的“剜心之痛”。

刘公岛,一座沉重的岛。甲午战争纪念馆里,屈辱仍在陈列,伤痛仍在展览。累累的疤痕蓄满历史的悲情,让人不忍卒读,扼腕不已。

望远镜、指南针、克虏伯大炮……北洋水师留下的浸血遗物,将人们的思绪再次引向那场屈辱之战——崩裂的大海,倾斜的天空,烧焦的太阳,溺水的火焰……

战史如灯,殷鉴不远。

北洋水师覆灭了,但战败的屈辱并未就此终结;甲午战争失败了,但败因至今仍在追问;硝烟战火远去了,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时发作,隐隐作痛。

民之痛,国之殇,军之辱,甲午一役在中国近代史上重重写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深深刻下了一个“警”字:战争是敌对国家之间最高形式的较量,事关生死存亡,影响兴衰成败。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不仅伤筋,而且动骨;不仅断根,而且蛀魂。

可以说,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一场“致命的”国家之败——直接宣告了清军的溃败,直接加速了清朝的没落。更为致命的是,这一役开启了日本军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历史。

占旅顺、割台湾,侵占东三省,直逼北平城……甲午战争的恶果一直延续到“七七事变”,中国既付出累累白银,也付出累累白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两次被强行打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苦难、伤痛,世所罕见,罄竹难书。

仅从“东洋”一词来看,这曾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而甲午一役后,“东洋”却成了日本的代名词。称呼互换的背后,折射出两个国家战后的腾飞与沦落。还有,日本当年用甲午赔款购得“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后来充当侵华日军的旗舰,对中华民族犯下滔天罪行。

毫无疑问,我们渴求胜利,但战败则是沉痛警示。中华民族有一个特点:一旦遭遇外侮,就会迸射出自强之光。甲午一战加深了民族苦难,也激励了民族觉醒。梁启超曾对此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从此,“甲午”这座警钟就一直响在中国人的心头。那燃烧的滔滔海面,那饮恨的孤胆忠魂,那异乡的战舰残骸,让中华儿女刻骨铭心,让中国军人如鲠在喉。正如一位专家对历史的反思:“一个落后的国家,一支没有精神的军队,如同羊与狼争。”

痛则思变。从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到井冈山上红旗漫卷;从万里长征浴火重生,到抗日战场发展壮大;从解放战争摧枯拉朽,到抗美援朝力克强敌……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虽非完全因甲午之殇而勠力奋起,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时回响,“军强才能国安”的道理始终铭记。

“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情景就痛彻肺腑!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这段血泪史、羞辱史。”“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三军统帅的忧患与担当,来自对耻辱历史的深刻反省,更来自对国家安全的深邃思考——“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息。4年前,两甲子过去,又逢甲午。对落后挨打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军队。一篇篇反思文章,一部部影视作品,一个个网络热帖,一件件战争遗物,一次次撞击着中国军人的心灵,一次次砥砺坚定着强军信念:“只有创造过辉煌的国家,才懂得伟大复兴的真正含义;只有曾经饱受蹂躏的民族,才对强军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甲午国耻长叩心,吾辈警鉴须如镜。”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来都与军队的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思甲午,镜鉴当下,既要抚平心灵的创伤,更要揭开历史的伤疤,让百余年前黄海上的隆隆炮声,永远响彻在每一名军人的内心深处:国耻犹痛,狼烟仍在;强军兴军,卫我中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