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邑有流亡愧俸钱


■邵天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指为政者要多从百姓角度感受困难、考虑问题,体察民心、倾听民声、顺应民意。

《唐语林》记载,唐高祖时,有个武功人,名叫严甘罗,因为行窃,被官吏抓住了。高祖问他:“汝何为作贼?”他回答:“饥寒交切,所以为盗。”高祖说:“吾为汝君,使汝穷之,吾之罪也。”

“饥寒起盗心。”在封建社会,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去当盗贼、入绿林的人代代不绝。李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溯本求源,看到盗之所以为盗的深层次原因是自己治国不力,这是极不容易和难能可贵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唐之所以能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几任皇帝反躬自省、体恤民生,官员也大多设身处地、体谅百姓。

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碰到大旱饥荒,百姓纷纷往外乡逃亡,尽管官府设法抚恤灾民,但流亡者仍不绝于途。他在一首诗里抒发了沉重与愧疚的心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同样是诗人,白居易在县尉任上,想到的不是自己泽被苍生的功劳,而是百姓在烈日下的辛劳与痛苦。当察知百姓“家田输税尽”、拾穗“充饥肠”,而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时,不由产生“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自责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自省。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果古代帝王都能像李渊那样“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臣属都能像韦应物、白居易那样常怀“有愧于民”之心,何患不能天下大治、国泰民安?然而,在封建时代,风雨沧桑,兴衰轮回,常想“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的好官并不多见,常思“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贤达也为数不多。

《古今谭概》记载,晋惠帝在华林园游玩,听到蛤蟆的叫声,便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侍中贾胤回答:“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此时,天下正闹饥荒,百姓多饿死,惠帝听说此事,就问:“何不食肉糜?”人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对百姓死活,如此漠不关心、荒诞不经,焉能不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唾弃?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为民行道、不诿责任,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为官品格。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就把百姓疾苦装进自己的行囊,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回应民意。民胞物与,念兹在兹。从长征路上的半床棉被,到解放上海的露宿街头;从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到“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失职知愧,勇于自责、敢于担当。“人民”二字,永远镌刻在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最坚强的支撑、最深厚的底气。

“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依旧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公仆情怀更加浓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信念更加坚定。为民担当、风雨可度,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民心,筑起坚不可摧的“民心长城”,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人间奇迹。

“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在谈到自己发自内心牵挂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时,习主席发出了这样的深沉之问。“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要为人民做实事!”与群众“身挨身坐、心贴心聊”,要求“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强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党的领袖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深情的牵挂,亲切的嘱托,温暖了大地民心,赢得了真诚拥护。

“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惟有时时感受百姓疾苦,处处体味基层辛酸,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以忘我工作成就伟大事业,方能无愧于人民赋予的公权,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