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仰望精神火炬


■陈永华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霞,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走上了历史舞台……

91年弹指一挥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两千多里喋血征战,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留下怎样命运攸关的红色记忆?怀着崇敬之情,我沿着起义军曾战斗过的三河坝、潮州、汕头、汾水、流沙等约300公里的路线,进行了一场追寻英雄足迹、打捞红色记忆的“灵魂拉练”。

三河坝战役,吹响了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号角。

1927年8月3日,起义部队陆续撤离南昌,2万余名官兵挥师南下。目的是:“先得潮州、汕头、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1927年9月下旬,起义军一部3000余兵力,奉命扼守三河坝,以牵制和阻击来犯之敌,策应主力向潮汕进发。

电影《建军大业》中,曾再现三河坝战役中惨烈的历史场景。担负掩护任务的营长蔡晴川带领数百名官兵断后,坚守笔枝山主阵地,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用鲜血铺就了一条西进湘南的胜利之路。三河坝战役后,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转战粤、闽、湘、赣边境,最终保存800多名起义军骨干。1928年4月28日,起义军在江西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些历经生死锻打、百炼成钢的官兵,成为中国革命壮大复兴的火种。

我仰望着屹立于笔枝山顶、由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碑名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心生无限感慨。在那个乌云聚集、长风激荡的年代,历史拐点的辉煌壮举值得讴歌,但革命先烈在遇到挫折和处于低潮时所展现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底色,更值得传承和弘扬光大。

汾水战役,高扬为信仰光明而战斗的“红飘带”。

2017年秋季的一天,雨息风歇,白云低垂。当我与百余名党员干部面对“汾水战役烈士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时,顿感硝烟缭绕、战火纷飞,脖系“血色红飘带”的起义军将士仿佛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清晰回闪……

1927年9月28日,起义先头部队在汾水玉湖镇浮山村的乌柳湾,与敌军遭遇,汾水战役由此打响。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起义军歼敌3000多人,自身也伤亡2000多人。尽管汾水战役过去快一个世纪了,但在此处每撷取一个记忆片断,我听到的是惊雷,看到的是火炬,甚至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战士滚烫的热血。先烈们对事业对理想的生死不渝,其实从未“死去”,他们就是一尊尊“站着的灵魂”,不过是换了一种生的延续方式而已。

流沙会议,保留复兴火种和红色血脉的“传家宝”。

参观“流沙会议”旧址,眼前闪过六个字:历史不能忘记!1927年10月3日,起义部队陆续从汾水战场撤至流沙(普宁)县城后,周恩来抱病在一个基督教堂的侧厅,紧急召开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周恩来传达了由张太雷带来的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并从政治和军事上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最后,他明确作出了“保存革命实力, 建立和巩固普宁、潮阳、惠来交界的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打出苏维埃旗帜,搞土地革命,其余武装人员撤往海陆丰与当地武装结合,领导人员撤离战区转香港、上海另行分配工作”等重大决策。至此,“流沙会议”成为起义军南征的最后“驿站”。

回眸91年前那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起义军南征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炼狱之火熔铸的“精神火炬”,正是时下军队“凤凰涅槃”不可或缺的“传家宝”。我们只有常思民族之痛、常思国家之安,自觉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再塑所向无敌的烈血忠魂,用我们的忠勇筑成我们“心”的长城,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富国强军凝聚磅礴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