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下大力解决训练保障难题


■张付祥

随着实战化训练强度明显提升,训练保障资源相对不足、训练场地难以共享、训练系统重复建设、教材器材不够配套、保障标准比较滞后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瓶颈,急需转变观念,创新保障模式,拓宽保障渠道,不断提升实战化军事训练保障的质量效益。

坚持需求牵引,健全完善训练保障运行机制。着眼解决训练保障内容标准滞后于联合训练、新装备列编和实战化训练需求问题,进一步理清定准保障需求,推进训练保障需求标准化、配备系列化、管理精细化、运行规范化。一是研究论证保障标准。结合新的编制体制调整、新装备列编和按新大纲试训论证,针对战略方向差异、军兵种部队差异、使命任务差异和时空地域差异等,系统论证训练场地、器材、教材、弹药、油料、经费等方面保障需求,形成一套符合部队实际、着眼未来发展的训练保障内容标准体系。二是科学制定规划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指导,滚动制定全军部队训练保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层次训练保障工作的规划计划和保障资源的建设使用,突出重要方向、重点部队和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与编制体制调整需要相适应,能满足部队实战化训练和联合训练需求的训练保障体系。三是健全完善运行机制。依据军事训练法规和训练保障内容、方法、手段的变化,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联合训练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对于涉及训练保障的任务调整、部署变更、编制变化、营房和土地使用权属、武器装备列编等问题,完善事前协调和事后通报机制,提高训练保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计划性,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强化统筹统管,着力提升训练保障质量效益。着眼解决训练资源相互封闭、低水平重复建设、训练无场地与换防营区闲置并存、资源统筹配置和集约共享难等问题,加强统筹规划,优化整合资源,推进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训练保障资源的综合效益。一是统筹优化现有场地资源。加快推进训练基地场地整合优化和集约共享,着眼满足开展联合训练、军种互为条件训练、新型力量训练和实弹战术训练需要,加强环境构设、模拟蓝军、导调组训、综合保障队伍建设,逐步建成全军共享、分区成片、功能完备、手段先进、层次配套、具有训练考核和作战试验功能的训练基地体系。二是配套完善训练保障条件。建立与作战条令和训练大纲相配套、与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与战法训法成果转化相衔接的教令、教范和教材体系,强化实战化训练装备和弹药保障,统筹推进部队训练器材、模拟装备、训练管理网和指挥训练条件建设,培养专业化训练保障管理人才队伍。三是综合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研制开发训练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对训练资源现有状况、使用情况、保障标准、建设需求、功能效果的精细化管控,精确掌握保障对象、保障需求、保障能力信息,精确控制训练保障资源的流向和流量,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管理。

创新保障模式,探索构建一体化训练环境。着眼解决训练基地数量有限、资源消耗巨大与实战化训练强度频度不断加大的现实矛盾,探索构建链接指挥机构、任务部队、训练基地和军事院校的一体化训练环境,实现依托驻地组织实施、灵活调整难度强度、大幅提高训练效费比的目的。可区分三个步骤推进建设:第一步,在各级指挥机构和旅以下部队驻地部署,建立基于实装、训练器材、模拟装备、指挥系统、仿真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训练环境,构建近似实战的环境条件,满足实施联合指挥训练和营以下战术训练需要,增加驻地训练的质量效益。第二步,在联合训练基地、军兵种战术训练基地和各级指挥院校部署,重点建设模拟仿真、组织导调、考核评估和试验论证等模块,满足联合训练、军兵种互为条件训练、新型力量训练和联合指挥训练需要。第三步,构建形成链接指挥机构、任务部队、训练基地和军事院校的一体化训练环境,可开展战区级分布式联合训练,组织对参训指挥机构和任务部队考核评估,满足实施一体化联合战役战术训练需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