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这样的考试,你准备好了吗

——一组来自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考场的镜头


█本报特约记者 董 澄

7月20日,国防大学组织战略指挥员培训班的33名将军学员进行军事体育训练考核。按照考核计划安排,他们依次接受了包括3000米跑、体型、俯卧撑、仰卧起坐、30米×2蛇形跑5个课目考核,考核成绩全部合格。
此次考核严格按照《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和战略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是该校落实从严治学治考治管、全力推进“学讲研练考”教学创新模式的举措之一。
图为培训

说到考试,你会想起啥?

是一不小心就“余额不足”的考试时间,还是那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一直以来,考试在学员眼中是件让人紧张发怵的事。然而,在刚刚过去的考试季,记者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发现,学员赶考时的身影少了几分焦虑与不安,意犹未尽的讨论声透着求知的渴望——在这里,学员们似乎很“享受”考试。

考知识、验本领、练胆量,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考试,让学员们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他们在考试中查漏补缺,也在考试中换羽成长,痛并快乐着的考场经历,是他们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没有范围该怎么复习?

——不划重点的期末考试,考出了学员的本领恐慌

“我是不是走错‘片场’了?”学员张一凡看到考题,脑子有点蒙。

“请回答尊重主体地位和一切行动听指挥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课的试卷上,名词解释、概念简答这些“老朋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融合理论解读、方法阐释的“综合能力题”。

“老师,您说重点都在书里,我花了几个通宵背,为啥这重点都‘变脸’了。”走出考场,学员张一凡有些郁闷,找到了任课教员。

“考完试,你打算做什么?”教员没接话,反问张一凡。“好好睡一觉,然后去旅游?”脑子里的“弹幕”一遍遍刷过,可他没敢“实话实说”。

“很多学员考试完就把书扔到一边。这次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死记硬背的高分,并不能完全体现知识的价值。”教员替他解了围。

听到这,张一凡明白,不是试卷的“打开方式”不对,而是自己的学习理念出了偏差。于是,他在考试后重新拿起课本,设计起暑期社会调查的问卷。

“没想到来学院读书还‘升了半级’。”来学院进修的某单位副教导员向光华在前不久的沉浸式演练中,受命担任模拟合成营教导员。

来不及感受“转正”的喜悦,向光华就被接二连三的难题砸得有点晕。从召开作战会议到进行战评小结,他要带领同学们完成涵盖战时政治工作各个环节的数十道考题。走出考场,向光华收获满满:“很多课目在部队尚处于摸索阶段,这给我们返回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许多参考。”

相比考题超前带来的惊喜,随机抽题则更多的是“刺激”。

譬如大学语文演讲,这门课听起来颇有些“文艺范儿”,但期末考试时,学员高艳旭紧张得直冒汗。

“假如你是指导员,面对战士体能训练‘泡病号’的现象,该怎样讲评?”这是高艳旭在考前5分钟抽到的题目。坐在待考区,她脑子飞速转动,把过去一学期学到的议题设置、演讲模式、用词技巧甚至手势动作都过了个遍。

“指导员真不那么好当,看来以后我必须加倍努力!”虽然好几次因为紧张差点忘词,高艳旭还是觉得这次考试很有意义。因为这不仅让她重温了学习内容,更为她的未来任职“支了一招”。

考试过后,意犹未尽的她又拿着讲稿找到教员,针对演讲的疏漏反复修改。担负授课任务的副教授段文灵说:“考试突出能力指向,学员对课程的兴趣更大,学起来自然更带劲。”

不上考场真那么轻松?

——注重平时的全程考试,考出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老许,换岗了。”

深夜,研究生学员许建敏走下岗哨。匆匆用凉水抹了把脸,他来到自习室,继续修改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方法的结课论文。

开学之初,许建敏以为选修课的论文是“小菜一碟”。然而论文上交后,看着教员密密麻麻的批注,他才知道自己“太天真”。

“论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论文如初恋。”一次次“磨人”的修改,让许建敏对这门课程的印象格外深刻。到最后,他已经可以准确说出某个知识点在书中的位置。

获取知识的充实感,让他渐渐理解了撰写结课论文的真正意义。前不久,他走上学院党务工作交流会的讲台,题为《小组虽小作用大》的发言,正是源于那篇反复修改的论文。

说实话,刚得知“过程考试+期末考试”计划的时候,学员陈航和同学们都有些紧张。因为在这个方案中,大家的每一次发言和课堂作业都是成绩依据,由这些成绩构成的能力评语,还将写入档案,为送学单位提供学员任职发展参考。

“3天一次小演讲、5天一篇小论文,防不胜防啊!”一句吐槽,引起了导师朱俊明的注意。沉思片刻,他打算采用“迂回策略”。

在军队思想工作专题研究课的学习中,导师提示陈航,不妨把历次的小论文做一份总结目录。带着导师的“作业”,陈航又一次翻开了那些曾经让他“头痛”的文章。

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陈航似乎明白了导师的用意。他发现每一份小论文和研讨发言稿,其实都直指课程要点,这份目录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索引,带着他倒查学习疏漏、理清研究方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从概念学习到深度研究的转变。

最终,陈航不仅凭借活跃的课堂表现在结课时取得了优秀成绩,他撰写的《“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教育和外军职业精神教育比较》论文还获得了教学组的好评。

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求知渴望,才是考试的真正价值。在军队指挥基本理论与案例课上,学员沈畅经常为了准备发言而忙到深夜。一次次打磨,让她对这门课的兴趣越来越浓,淘宝购物车里多了好几本经典战例书籍。前不久,沈畅和几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所在地区的院校兵棋推演联赛,顺利入围全国总决赛。

教员不当主考官?

——针锋相对的互动考试,考出了学员的真才实学

一口浓茶下肚,坐在模拟指挥方舱内,学员陈万金努力地与疲倦作着斗争。

早听说来培训的“收官之战”有些难熬,但他还是没想到,一场考试竟要整整36个小时不眠不休。

让陈万金“心累”的,不只是时间。在这场模糊了昼夜界限的政治工作综合演练中,一向人缘颇佳的他,竟然破天荒和同学“吵”了起来。

那是一道下达作战命令的考题。他和同组的搭档对“战场态势”的判断产生了异议。两名从军快20年的老兵,在这一刻仿佛变成了刚入伍的年轻人,一直争论到导调组的教员前来作出裁定。

考核中,导调组依据学员的处置情况动态更新考题,时常是学员刚作出判断,下一个“敌情”就接踵而至,战场态势真正成为“主考”。

“当然要争,因为我们都想打赢!”考核结束,陈万金和同学的表现受到导调组点名表扬。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两人还是那样“倔”——宁可在考场上“撕破脸”,也不愿在战场上“举白旗”。

对学员王国闯而言,能争得面红耳赤是幸运的,因为他曾一度在考场上忘了该怎么说话。

刚一走进媒介素养能力测试现场,王国闯就被眼前黑压压的镜头吓了一跳。来不及定定神,连珠炮似的提问伴着哗啦啦的闪光灯扑面而来。

在这场测试中,学员们轮流扮演受访对象和媒体记者,“背对背”设置问题,而教员只作为“第三方”引导监督。

“感觉像坐在放大镜下,第一次发现说话这么难。”学员刘大坤说。在考核中,他曾因为没有注意“境外记者”对某边境地区的称呼而掉进陷阱,也曾为了刁难对手而将一句30字的提问改了六、七遍。

一攻一防间,学员们不仅要详细梳理课堂所学知识技巧,还要广泛查阅各类受访案例和事件背景资料,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回答问题缺乏事实佐证”“接受采访最忌讳顾左右而言他”……复盘讲评会上,学员们似乎还没“出戏”,教室里的火药味依旧很浓。

成绩行不行,对手说了算。每一轮受访结束,教员都会组织大家为对手的表现作出点评,并将学员自主评分作为判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在相互“挑刺”的过程中,学员们完成了对课程学习的查漏补缺,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