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请来诸葛又如何


■郑蜀炎

“最念龙虎风云会,不胜天地今古情。”对于《三国演义》能否成为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近代学者存有争议,但它从来不缺少铁杆拥趸者和追慕者。这部著作及其衍生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的层面。

《三国演义》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书里充满了战争描写,尤其是突出而夸张地写了智斗——军事上智力的竞赛。诸葛亮、曹操、周瑜、司马懿……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都不乏精谋略、善计策的智者,就连粗鲁的张飞也知使上几计。

从讲故事的角度,当然是越传奇越抓人。只是故事编多了易滥,过度宣扬出奇制胜,容易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只要有足够的智力,再强大的对手也能一击而中其死穴。所以,鲁迅并不看好《三国演义》,认为书中将智慧置于道德之上,其被人津津乐道的智慧,多半是奸诈虚伪而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的评价入木三分。

赤壁之战是一场颇为精彩的大战役。对于它的记述,在《三国志》里,把分散在各个人物传记内的记述加在一起,还不足千字;在《资治通鉴》里,亦不过两千余字。但在《三国演义》里,它却占了8回,并把主角设为诸葛亮,让他摇着扇子一把火就把80万曹军烧没了。战争过程虽然简单,但诸葛亮“乃神、乃圣、乃文、乃武”的形象倒是确立了。但其实,“拿得出实锤”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他作为刘备的特使去东吴搬救兵。

“刘备哭了一辈子,娶了孙权他妹子。”老百姓只用一句话,便把戏剧《龙凤呈祥》的内容说得明明白白。不要嫌其俗。诸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舌战群儒”“借东风”……这些堪称艺术经典的篇章,原本都脱胎于民间文学,来自百姓创作。至于诸葛亮本尊,不过是一个有些怀才不遇的书生。你看他留下的诗——“书生得意何能武,且与霸王同怨天”,不也是在“发牢骚”吗?

“空城计”作为文学创作,是很成功的,可怎么看也不合乎军事逻辑——司马懿15万大军兵临城下,即便城里真有埋伏,按书上描述的估算一下,这座小城顶多能容万余兵力,狡狯并拥有重兵的司马懿,何至于吓破了胆,溜之乎也?越是恣意离奇的故事、越是玄妙神怪的情节,往往距史实越远。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我们当然不该苛求作者。罗贯中不是孙武、不是克劳塞维茨。他不是在写兵法,甚至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小说。小说是塑造人物的,“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而不是战争细节的推演,不是军事规律的图解。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才具有如此的魅力。

小说怎么读都可以,如果真拿去当兵书,就会闹出笑话。民国军阀混战中,有位识不得几个字的“大帅”,对《三国演义》崇拜有加,甚至让手下军官人手一册,仿照着扎营布阵、设防打仗。其结果,就是被黄埔军校的学生打得溃不成军。

其实,林则徐也从《三国演义》中找到“火攻”的灵感。他用几十条瓜皮小艇装载易燃物,准备乘夜靠上英舰,点火引燃,以期“樯橹灰飞烟灭”。这倒是烧了几条接应走私鸦片的民船,但对于船坚炮利的军舰,既“靠”不上,也没“烧”成。所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叹息道:“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

林则徐的叹息提醒我们:真正的战争,不是读几本书就能驾驭得来。请记住西哲布莱克的话:“真理有界限,谬误则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