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高标准完成联合国赋予各项任务的同时,一批批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官兵接力帮扶当地学校,陪伴一代代学子茁壮成长——

用爱心点亮孩子的希望之路


■赵海军 张康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3日至4日举行。届时,中非领导人将齐聚北京,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60多年来,中非人民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在中非友好交往的漫长岁月里,为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数以万计中国军人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在战火中守望和平、修桥筑路,在埃博拉肆虐期间抗击病魔、拯救生命,在当地人民遭受苦难之时播撒爱心、点亮希望。在非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眼中,这些中国军人既是“好朋友”,又是“好兄弟”。

即日起,本报开设“为了和平与发展·中国军人的非洲故事”专栏,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中国军人在非洲大地上留下的动人佳话。

——编  者

达尔富尔,苏丹西部一片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富尔人的家园”。自2007年部署以来,一批批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在履行蓝盔使命的同时,积极为这片战乱之地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友谊桥”“铁军大坝”“和平广场”……一座座建筑饱含着中国工兵的辛勤汗水,也见证着中国蓝盔对苏丹人民的深厚情谊。尤其是他们援助“中苏友谊小学”的故事,更被当地民众传为佳话。

关于这所学校的故事,还得从11年前说起。2007年,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部署到任务区后,发现营区附近的尼亚拉市连一所像样的小学都没有,于是他们积极与多方合作,开始为建设学校选址规划。

2009年5月,学校破土动工,承担施工任务的是中国第2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当时,苏丹局势动荡,尼亚拉市内的游行示威、绑架、枪击等事件频繁发生,针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袭击也接连不断。

面对不断恶化的安全形势,联合国当时甚至已经做好了随时撤离维和人员的准备,但中国工兵毅然出动。平整土地1.3万平方米、搭建校舍32间、安装桌椅600套、修建足球场1座……经过3个月的奋战,一座学校拔地而起。竣工仪式上,尼亚拉市政府将这座当时达尔富尔地区设施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学校命名为“中苏友谊小学”。

时至今日,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已经轮换到了第14批,但他们对这所小学的援助从未中断,每一批维和官兵都会定期来到学校,帮助修缮校舍、补充文具,与老师和学生一同联欢、交流互动。去年,维和官兵还邀请师生代表参观了中国工兵营地。

最近,中国第14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又一次来到中苏友谊小学,看望慰问在校师生,并送去了他们急需的生活物资和文体用品。校长尼玛伍德·阿卜杜拉罕激动地说:“中国工兵是我们的老朋友,虽然每年来的面孔都不一样,但始终都是那么热情、真诚和善良,始终给予我们无私援助,感谢中国工兵,感谢中国朋友!”

多年来,一批批中国维和工兵与这所学校结成共建对子,陪伴一代代学子茁壮成长。同时,他们还多次帮助学校进行扩建改建,向学校捐助了大量教学物资。得益于中国军人的帮助,中苏友谊小学目前仍然是当地办学规模最大、教学条件最好的小学,每年都有300多名学生从该校毕业。

如今,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早已把捐资助学当作一种传统来赓续,当作一份责任来担当。第14批维和工兵不仅定期前往中苏友谊小学,而且每到一地执行施工任务都会看望慰问当地学校的师生。今年,他们先后走访慰问了中达尔富尔州格洛镇小学、东达尔富尔州欧穆女子中学和杜艾因小学,受到师生们的高度赞扬。

让希望之光照亮“富尔人的家园”的每一角落,这是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的共同心愿。

上图:中国维和官兵向中苏友谊小学的学生赠送学习用品。

沈博文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