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应有自扇耳光的精神


■刘永立 杜坤洋

前段时间,微信热传一篇回忆38年前发生在山东省菏泽地委书记身上的一件事。

时任地委书记叫周振兴,38年前的一天,他来到曹县韩集乡红三村看望杨得志将军当年的老房东伊巧云老人。此时老人已重病在身,周振兴问老人有什么需求,老人犹豫了一下,说:“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说完,老人就后悔了,拍着周书记的手说:“也就这么一想,周书记别当回事。”周振兴听罢,眼泪唰地掉了下来,当即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钱递给随行人员,示意他们去买猪肉。

随后,周振兴回到了县里,在工作汇报会上讲了这样一段话:“伊巧云老人今年83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她牺牲了丈夫和三个孩子……在做杨得志将军的房东时,为接待来往的将士,她曾一天做9顿饭,为让将士吃饱吃好,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件和娘家陪送的嫁妆。现在在我们的领导下,她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说着,周书记抬起手扇了自己一个耳光。

当时的场景很感人,许多人掉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听来,这个故事仍然撼动心灵。

做人就要有这种自扇耳光的精神。自扇耳光的举动或许不够文雅,但却是一种愧疚、自责情绪的表达。一个人没有把事情做好或压根儿就做错了,知道愧疚和自责,就是一种醒悟和自新,是一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勇气。特别是领导干部,负责一方建设发展,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工作做好了是有效履行职责,没有做好就要有愧疚、要自责。古人说,“一枝一叶总关情”“邑有流亡愧俸钱”。只有自省、自警、自责,才能更好地躬下身子为群众干事。

相比较而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恰恰缺乏这种自责精神,有的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盲目决策,花了一大把钱财,上了一大堆工程,最后什么效益也没有产生,拍屁股就走人;有的原本接手一个很好的单位或部门,但就是“后任不接前任的茬”,标新立异,另起炉灶,搞自己的一套,结果把一个好端端的地方搞砸了,最后也是一走了之;还有的在一个地方或部门工作很多年,事业停滞不前,发展不见成效,相邻单位的事业“噌、噌、噌”地往上蹿,自己所在地方就像蜗牛爬行,明显落后于人,最后“船到码头车到站”,既没有对工作的反思,也没有一句愧疚的话语,反而还骄傲地说:“保证了平安落地”。这些行为可以说都很被群众诟病。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工作没有做好,自我检讨不仅要及时,更须明察秋毫,唯恐有遗漏。有的人工作没干好,却不知反躬自省,一方面可能因为相应的约束机制、问责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实踏实,板子没有真正打到责任人身上。另一方面应是一些同志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背离了党的宗旨,缺乏应有的知耻之心。古人说:“有耻且格”“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涵养知耻之心,做了错事或没有做成事,才会有被谴责感和愧疚感。反之,不仅没有这种感觉,而且还自我感觉良好,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颇让人觉得不可理喻。38年前周振兴书记见拥军大娘生活如此艰难而潸然泪下、自扇耳光,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知耻之心,觉得自己当领导干部没有发展好经济,没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愧对了革命先辈的付出,愧对了人民群众的期望。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纲领,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种知于廉耻、勇于自责的精神今天更需要领导干部提倡弘扬践行。一方面,领导干部是社会行为的示范者,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做好,群众才会纷纷效仿,才会有普遍的自省自责精神。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担负着引领群众建设发展之责,权力就是承诺,责任就是担当,干不好工作就得向群众有个交代,而不是拍拍屁股走人。坚持好这一点,我们就会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事业上,用在密切联系群众、实行科学决策、有效开展工作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