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莫到用时方惜才


■朱伊丹

世间最贵是人才。人才珍贵,理应珍惜。如何珍惜?古人给我们支了一招:“留人工作平时做,莫待走时空对人。”

历史上,平时不惜才、走后空余恨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突出。楚成王年间,王孙启“言直,谋多,诸侯竞之”,是个难得的人才。可对这样一个别国虎视眈眈想“挖”的人才,楚成王平时却鲜有惜才之举。一年,有人在成王面前说王孙启的坏话。成王呢,既不查明,也不澄清,没有任何表态。王孙启一怒之下,出走到了晋国。

王孙启到晋国后,晋文公如获至宝,在朝上朝下、工作生活、薪酬待遇等方面,时时处处对王孙启礼遇有加。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王孙启率领晋军大败楚军,晋国从此走向强盛。

可悲的是,楚成王平时不惜才的遗传基因还非常强大。楚庄王即位后,平时把很有军事才能的析公不当回事,析公投奔晋国后,在绕角之战击败楚军,致使楚国退出黄河以南。随后的楚恭王,平时也不珍惜“胸多良计”的雍子,结果雍子在晋国为将后,在彭城之役中巧施“假释楚俘”之计,夺取彭城,使楚尽失东夷之地。历史学家在分析楚国衰亡的原因时指出,楚材晋用,人才流失是主因之一。

一般来说,越是有能力的人,越会面临外界更多的诱惑,越是有资本跳来跳去,越是应该在平时就善待之、用好之。平时对人才不珍惜,良禽就可能择木而栖,就可能“孔雀东南飞”。到了关键时刻,则会徒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遗憾,就会难逃“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厄运。

古人说:“夫有德有才者惜才,有德无才者容才,无德有才者忌才,无德无才者毁才”。但凡有眼光的领导,都会未雨绸缪,把惜才的工作做在平时,在日常就对人才精心栽培、精心施肥、精心修剪、精心呵护。试想,有了这样的领导,哪个人才还会想着“转会”,还会想着“跳槽”?

与楚国的几任国君不同,楚将子发在平时就很惜才。当时有个神偷很有名,子发不仅将其作为“特殊人才”揽于帐下,还视其为上宾。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都败下阵来。这时,神偷说让我试试。当晚,他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这晚,神偷又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了回来,子发再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又把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偷了回来,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决胜于未战,取决于人才。人才是舰之龙骨、马之缰绳,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这里的艰巨,既包括人才难得,也包含人才难留。一个领导是不是真正惜才,看一看他平时对人才的态度和做法就知道了。

战国时期,齐人冯煖投奔孟尝君门下后,孟尝君很快为其解决了“食有鱼”“出有车”以及为其父母养老等后顾之忧。正是由于孟尝君平时的关心,使冯煖忠诚地留在他身边,并奔走策划,经营“三窟”,为其争得民心,使之“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惜才,对各级领导来说不仅是一种觉悟、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平时就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需,竭尽全力为人才排忧解难,为其成才搭建平台,那些“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人才,就会安心、尽心,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