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吹角连营声威壮


■郝蔚宇

近日,我军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工作全面展开的消息引起国民广泛关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军号指挥通信功能逐步弱化。转眼至今,我们再次举起军号,无疑是对“军号”形象所代表的血性文化的一次捡拾、对国防文化的一道加筑。这道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象征符号,也将更加鲜明光亮。

战争年代,军号可谓功勋卓著。从南昌起义到长征路上,从抗日烽火到横渡长江,军号为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位红军营长曾这样感慨:“牺牲一个排长,可由班长代理排长,但失去一个司号员,我就成了聋子和瞎子。”朝鲜战争中,“歼灭英军王牌‘来复枪团’大部”这一经典战例,也是我志愿军巧用军号威慑所创下的神话。在军号声中,我军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随着时代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军号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完善,这次恢复的军号制度就以部队管理为主,兼顾指挥通信和军事文化建设功能。军号作为战斗精神符号的一面,因其厚重的历史更加凸显。

不得不说,泛娱乐化的今天,迫切需要这样的声音和感染力。近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用军人血性激荡时代新风》就提出,“以军人血性激荡昂扬向上的时代风尚大有可为”。军号,作为饱含军人气节、血性、精神的“中国最强音”,自然是涵养阳刚正气的一味良剂。以军号之声消除靡靡之音,也恰能彰显战斗精神强大的生命力。

恢复完善司号制度,军号将带着更加昂扬的音符重回军营、飘向社会,唤起老一辈的共同记忆,燃起青年一代的热血豪情,激起孩子们对革命故事的好奇。围绕小小军号,不同年代的人坐成一个“同心圆”——老人想倾诉历史,青年欲随之冲锋,孩子愿聆听传奇,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便经此得到传承与赓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形势下,加快建设先进国防文化、强军文化,需要我们牢牢守住文化“红底色”。“换羽重生”的司号制度,必会成为日后承载这种文化“红底色”的一个重要阵地。

恢复司号,让党的召唤时刻在耳。“军队使用号音,就是一种号令,不论平时战时,对于军队的集体行动,都用号音规定之。”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潮价值涌动,需要军人坚守本色、站稳脚跟,铸牢听党指挥的军魂。时常响起军号,不仅能培养官兵听令而动、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更让官兵时刻等待党的召唤、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时刻牢记党的召唤,听党指挥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发扬。

恢复司号,让备战打仗味道更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军号是战场之音,司号制度也从战火硝烟中建立发展而来。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写道:“这种声音不仅代表着中国军队即将投入战斗,同时还是对敌人的一种强大的威慑力。”听军号,让官兵如临战场、士气提振,还能练就官兵良好的应战本能和敏锐性,进一步强化备战打仗意识,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战斗姿态。

恢复司号,让血性文化充满军营。军号注入情感色彩,演绎出“红旗漫卷”的豪迈心境,总能勾起一腔热血在胸中激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号声起,千百军人闻令而动,何等雄武。置身其中,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油然而生,更加淬炼军营血性文化。这既是继承和弘扬我军优良传统的重要举措,更在向世人昭示,中国军魂永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