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走是为了“打得赢”


■张西成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军机动灵活战略战术的高度概括。这四句话,既相互关联,又各有深意。即便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依然是战争指导的“宝典”。

然而,与前三句话相比,“打不赢就走”似乎成了一个忌讳的话题。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一提到“打”,就必须每一仗都大胜而归,决不能出现别的结果。这作为一种精神来提倡,是应该的。但只要是战争,就会有“胜”与“败”两种结果。只有把“败”考虑在前,消灭各种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才能真正实现“打得赢”的目的。最近一位领导的评价很能说明问题:某些单位一搞训练就是进攻敌人,一设情况就是优势兵力,训练场上有太多的想当然、片面性,想没想过怎么防御?想没想过敌众我寡咋办?想没想过一旦失利如何处置?

毋庸讳言,走向战场的敌对双方,谁都恨不得一口吃掉对手。但战事难料,谁也不敢拍胸脯说一出战就百分之百能赢。孙子讲“百战不殆”,而不是说“百战百胜”,人们把能打仗的部队称为“常胜之师”而不是“全胜之师”,原因就在于历史上从来没有不吃败仗的军队。能打仗的部队不在于全胜,而在于多胜;不在于不败,而在于如何败中求胜。

既然没有全胜之师,那么“打不赢就走”无疑是其中的选项之一。这种“走”,不是落荒而逃、一走了之,更不是放弃对胜利的追求,而是以退为进、为打而走,通过“走”来扭转颓势,创造新的战机。倘若战略全局需要,即使拼到最后一个人,也在所不惜;但若只是个人意气,那就得不偿失。

《斯巴达克思》一书,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沦为角斗士的斯巴达克思,在一场惊险的团体角斗中,他的同伴一个个都倒下去了,而对方还剩三个人。就个人的斗技来说,斯巴达克思是超人出众的。可是,在三个强手的联合攻击下,他寡不敌众、难以招架。此时,斯巴达克思急中生智,瞅空子摆脱对方,拔脚就跑,三个对手穷追不舍。由于各人的运动速度不同,四人渐渐拉大了距离。突然,斯巴达克思返身而战,迅速打倒了第一个追上来的对手,接着又打倒了第二个、第三个。很明显,斯巴达克思正是通过“走”,把一场一对三的劣势,变成了三场一对一的优势,从而达到了战胜对手的目的。

一位军事专家提醒人们,信息化战场,总会有一些战机无法轰炸、坦克无法到达、电脑无法计算、精确制导无能为力的地方,这些地方只能靠经验丰富的步兵装备着轻武器前去攻占。也就是说,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攻防交替、优劣转换、走打并举永远都是战场上的常态。多练一练如何走出困局、走向胜局,其收获远比一攻就破、一打就赢要大得多。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