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终日抄药方”治不了病


■张永福

如今,在各类知识分享内容网络平台上,冠以“干货”名号的文章层出不穷。这里的“干货”,与“水货”相对,指的是挤干了水分、只保留精华的内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干货”有助于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技能、经验。

但问题在于,即便是看了再多的“干货”,依然有人无奈地感叹:“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何以至此?其实不难理解:学习自有其规律,越是想速成,越可能难成。如果以为读了一篇“10万+”的爆款文章,就能真的了解一个行业、熟悉一个领域、成为专家达人,未免太过天真。

清代的申涵光曾说,“终日抄药方,而不能瘳一疾”,并由此下了断语,“徒知无益也”。然而,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干着“终日抄药方”事情?他们对于自己得了什么“病”,往往心知肚明;对于如何治“病”的办法,也学了不少。但是,如果以为掌握了“干货满满”的药方,就等于治好了自己的病,那就无异于“自己骗自己”。

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明知道单位的问题、短板在哪儿,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弥补短板也列出了很多办法举措,甚至立下了摘掉后进帽子、走入先进行列的豪言壮语。但最后,却是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倘如此,又怎么可能推动部队建设发展,怎么可能赢得官兵信任尊重?

“终日抄药方”之所以行不通,原因就在于道理的输入和行动的输出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实际上,“药方”未经历实践检验之前,其效用仅停留于观念层面。惟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会对“药方”管不管用形成清醒的认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其效用。

与其在抄药方上下功夫,哪如马上抓药、按时吃药?对此,王阳明说得真切,“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止”。这话可以理解为: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一定程度上说,“治病”的实践多,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多,对“病”的认识就能够更深刻一些,处理“疑难杂症”的办法也会更多一点,这些是抄药方所不能实现的。

据报道,一位官员有个小本子,每天把自认为做得不好的事记在上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逐步改正。刚开始,本子上记得非常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做错的事情越来越少,本子上记得也越来越少。这,才是“治病”的正确途径。如果本子上记得越来越多,做错的事情却不见减少,那么,这个本子不要也罢。

渴望破解矛盾、摆脱困境,那就行动起来,今天就做、马上就做。因为,明天去做就比今天又晚了一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