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小心!“死神”就在脚下


■本报记者  武元晋  通讯员  刘 华  胡树春

“雷场上没有哪片土地是绝对安全的!”当第81集团军某旅副旅长王星洪亮的声音在山高坡陡、沟深林密的云南省麻栗坡县的坝子雷场响起时,记者和参加陆军作战部队扫雷骨干首期实战化集训的官兵们都顿生敬畏。

在场的人每一步都走得分外小心,用“不敢越雷池半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些官兵除担任教练任务的扫雷大队官兵外,其余来自陆军作战部队,虽然学习地爆专业多年,但进雷场排真雷还是第一次。

“地雷的可怕之处是看不见它。”身旁的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四级军士长许元晖小声嘀咕着。尽管通过集训,他已能娴熟应用扫雷器材,但排雷时,这个戴着头盔,穿着防护衣、防护鞋,入伍14年的老兵还是流露出紧张的神情。“假的永远不如真的,在真实雷场永远不能多踩一步。”

“嗡嗡……”搜排开始了,记者站在一片已经被搜排过的山坡上,紧张注视着对面正在搜排地雷的官兵。大家屏息凝神,周围清幽寂静,让探雷器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格外刺耳。

有30余年扫雷经验的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副大队长田奎方凝视着扫雷官兵的每个动作,生怕有半点闪失。他的担心并非多余,30多年前,这里是战时的右翼防御阵地,埋下了数不清的地雷。田奎方说,就在前年,53岁的长地村村民盘金良上山摘野果时,在这片雷场第二次触雷,剩下的一条腿也被炸没了。

忽然,许元晖手里的探雷器发出“嘀嘀”的警报声,他把探雷器往四周平行移动,在警报声最强的区域停顿一下,又将探头向四周小范围扫一圈,警报声变弱了。

“基本确定是这片区域了。”他慢慢蹲下来,用探雷针斜插入土中试探可疑物品的位置,再用小铲从侧面慢慢掘开土壤。

“地雷,地雷!”他插下一面红色旗子标识地雷,激动地对着对讲机喊,甚至忘了规范报告词。

“重新报告!”

“报告,发现72式压发防步兵地雷一枚。”

“真像新兵第一次实弹射击就打了十环一样!”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汗流浃背的许元晖既兴奋又忐忑,“刚才拿探雷针一点点刺探的时候,手都有些颤抖。能够排一次真雷,这14年兵没白当!”

走出雷场,记者感觉短短半小时的扫雷作业就像度日如年。“把简单的操作练上一万遍就是专家,练上十万遍就是专家中的专家。”许元晖念叨起集训班上听到的这句话,对今后已经做好打算:当好一粒“种子”,带出更多扫雷排爆能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