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鏖战古北口:每天都是“艰难一日”

——武警部队第二届“巅峰”特战比武竞赛见闻


■本报记者 范江怀 代 烽 特约记者 谢析搏

金秋北京,长城脚下。

站在古北口长城上远眺,碧空如洗,景色醉人。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脉,看到的不仅是雄伟的万里长城,还有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长城要塞古北口,素有“京城锁钥”之称。80多年前那个寒风阵阵的日子,中国军民在这里浴血奋战,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杀,360多名将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为古老的长城写下最为悲壮的篇章……

又是一年秋风劲。9月24日至29日,武警部队第二届“巅峰”特战比武竞赛在古北口的长城脚下展开。每一片树林,每一处峭壁,每一段河流,每一座桥梁……在游人的眼里都是美景,可在武警特战队员的视野中却暗藏杀机,危机重重。

在为期6天的“巅峰”对决之中,每一天都是“艰难一日”。经过层层选拔的各路武警特战精英,谁能在几近残酷的鏖战中杀出重围,笑傲赛场?

让我们一同走进角逐“兵王”头衔的竞技场。

“唯快不破”并非江湖传言

对武警特战队员来说,多数情况下终极一击便是射击。在此次“巅峰”对决中,一共进行了5个课目的比武,射击贯穿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说,所有的比武项目都是围绕着射击这一终极制胜手段而设定的。

来自武警河北总队的蒋鸿斌是一名射击高手,出国参加过国际特种兵比武,也曾在国内特战比武中拿过射击课目的单项冠军。这次参加特战“巅峰”对决,他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压力,就是对“快”的要求。

比武中,射击靶标几乎都是隐显靶,显靶时间按照战斗值设置几乎都是2秒钟,少数为3秒钟。

2秒钟能干什么?

世界顶级百米跑选手2秒钟差不多可以跑10步,而且是重复动作。在极限运动搜索射击中,特战队员在2秒钟的时间里,至少要完成发现、急停、转身、出枪、瞄准、击发等6个动作。需要说明的是,特战队员完成这6个动作不是在静止等候状态中,而是在快速极限运动中。

为什么在时间上对特战队员要求这么苛刻?

武警部队参谋部某局张晓奇局长对此解释道,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对特战队员来说就是胜利。在反恐实战中兵贵神速,谁抢先开火谁就能抢占作战的主动权,为此,武警部队提出了“绝对快、相对准”的实战化练兵理念,要求特战队员在1秒钟时间内完成拔枪、上膛、瞄准、击发的射击动作,还有1秒钟的时间是留给反应和识别射击目标的。

2秒钟对特战队员来说是一个极限时间。张局长很欣慰地说,现在大多数武警特战队员能在1秒钟时间内完成射击动作。

某特战支队副支队长李彦,带出了一大批特战队员,对练就1秒钟的射击动作深有体会。他说,没有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所形成的肌肉记忆,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在训练的过程中,特战队员们一天磨破一双手套、虎口练出厚厚的老茧是常事,甚至还有练拔枪时把指甲盖练掀掉的。

“快”当然不是射击的唯一目的,只是准的前提。求得快与准的平衡,才是一名特战队员最高的境界。在极限运动搜索射击比武中,参赛的数百名官兵只有7个人全部命中10个目标,用时最短的是来自武警重庆总队的张雷。他总共用时100秒,其中还包含5×35米折返跑的用时。

在6天的比武中,不单单比谁的射击动作快,实际上也在比谁捕捉射击的时机快。在2公里武装越野射击比武中,如果在10分钟内你不能达到射击位置,就连出枪射击的机会都没有;在攀登射击中,在规定时间里不能用大绳攀爬至楼顶,隐显人形靶就不会与你打照面。在短兵相接和近距对抗中,做不到全方位的快,很难赢得实战先机。“快”的理念如果不能融进你的血液里,你也无法在“巅峰”对决中站稳脚跟。

本次武警“巅峰”特战比武,你是不是“特战兵王”,衡量的标准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所有比武项目就看谁完成规定任务用时最短。所以,在比武中所用的时间单位以“秒”来计,用分来计算实战用时,对特战队员来说有点“奢侈”。

“不按常理出牌”成常态

本次武警“巅峰”特战比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源于大纲、高于大纲、严于大纲、难于大纲。

全程观看了武警特战的比武,也让记者见识了我们常说的难度、强度和险度。

射击时给你的不是一把完整的枪,而是要你临时组装;驾车射击,给你的也不是一辆能开动的好车,要让你先把车的故障排除了;投弹,也不是简单地投准投远,要你投进一扇窗户或者是一个小型的掩体……

为了贴近实战,很多比武项目没有在训练场进行,而是在野外。索降安排在一个高度45米的铁路桥上,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索降时会正好赶上火车轰隆隆地从身边飞驰而过;攀岩选择在古北口长城的一个垛口下,高度近80米、坡度71度,超出了大多数比武官兵的想象,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攀岩过程中时不时还有滚石落下;搜索识别射击比武,是在一片树林子里而非射击场,是一个“非常陌生想象不到的场地”……

担任武警某特战大队副大队长的魏风蕾,是本次比武年龄最大的一名特战队员,国内各类比武参加了不少,拿过冠军也立过二等功,是一位见过大世面的“老兵”。即便如此,他在比武中也感到了很多不适应。用他的话来说,本次“巅峰”比武就是“怎么折腾人就怎么来”“怎么贴近实战就怎么来”。在家里训练时,想到了比武会很艰难,但没想到会这么艰难。

余云丰和格桑平措都是来自武警西藏总队的特战队员。在青藏高原训练,余云丰武装越野跑时常常会跑得嗓子眼儿有一股血腥味。来到北京参赛,他出现了醉氧,有劲使不出来。在西藏出生长大的格桑平措也是这样,来北京参赛后每天早上起来都像喝醉酒一样,时不时还会眩晕。

为什么不能早点下高原训练,度过醉氧期?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敌人会给我们适应期吗?

对于本次武警“巅峰”特战比武出现的“颠覆性的难度”,在参赛队员中也有“抱怨”声:课目设置太难了、强度太大了、规则太严了。但组织者的态度很明确:既然是“巅峰”对决,就是要尽可能把对手想得更强大、把环境想得更复杂、把过程想得更艰难,着力锻造大家“难局能破解、残局能逆转、险局能求胜、死局能重生”的特战本领。

组织者不按常理出牌,参与者也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血性——

武警云南总队的茶绍龙,参加个人全能课目通过滚木架障碍时,3次摔下引起腰部旧伤复发,仍然咬牙坚持比完全程,最后瘫倒在终点,被紧急送往医院;

武警西藏总队参赛官兵普遍出现了醉氧和眩晕等身体不适反应,不少队员在奔袭过程中是边呕吐边完成动作的,所有课目无一人放弃、无一人退出;

武警海南总队的包强,在进行2公里武装越野射击时,右脚大拇指甲盖被意外撕裂,他强忍着十指连心的剧痛跑完全程;

比武进行的第3天,气温骤降,水温降到了10℃以下,很多参加个人全能比武的队员完成8个竞赛内容之后,到武装泅渡时因体力消耗过大,加上水温较低,不同程度出现了肌肉痉挛、腿部抽筋,但无一人中途退赛……

超强大脑才是“兵王”标配

搜索识别射击是“巅峰”对决新设立的一个比武课目。

刘宏业是特警学院为数不多的具有实战经历的教员,是搜索识别射击课目比武评判组的组长,全程参与了此项比武课目的构设和评判工作。

比武不同于红蓝对抗,是一个没有对手、单向的、非对称的角逐。换句话说,在比武的过程中,不会遇到来自对手的威胁和攻击。但是,搜索识别射击课目就不一样了,加入了贴近实战的“反向威胁的内容”。

刘宏业解释说,你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考验你的不仅仅是体能、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你的心理和智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敢。

这个比武课目确实难倒了许多“英雄好汉”。有的不慎触发了“绊雷”,不得不单腿进行搜索;有的未能正确识别“恐怖分子”和“平民”,结果打错了靶子被扣分,而且只能单手持枪继续搜索。这个课目的比赛结果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竟然无一人能打到最后一枪。换言之,没有一个人能见到最后一个靶子就统统“阵亡”了。

对于这一比武结果,刘宏业道出了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相对于体能训练,智能训练还需加强。

特战小队武装营救人质也是一个比较考验智能的课目。在约10公里的野外复杂环境里,全面考验一个全要素特战小分队在遂行武装营救任务时的组织指挥、战场机动、情报获取、装备运用、战术协同以及综合火力打击能力,既是体能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智能的比拼。

小队战术比武课目评判组成员、武警特警学院副教授汪洪海在解读特战小队的制胜机理时说,一支特战小队要想拔得头筹,就必须做到在体能上超越极限、在技能上超越常人、在智能上超越平庸、在心理上超越恐惧。没有一定的智能含金量,很难把一个小团队攥成一个铁拳,把各种作战要素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如果说小分队比武课目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话,那么抗干扰记忆无疑是最考验特战队员的“烧脑”项目。

抗干扰记忆是个人全能比武课目中最后一个环节,此时,经过前9个比武项目、一个多小时的艰苦鏖战,参赛选手的体能降到了最低点,特别是刚刚结束了武装泅渡后,大家浑身还是湿漉漉的,未能从冷得瑟瑟发抖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此时人的大脑处在最低的状态,人的思维能力呈断崖式下降。恰恰这个时候,考验官兵智能的时刻出现了。

进入心理抗压室的时间只有4分钟,参赛队员必须在有恐怖音效的环境中记忆人脸、地图、电话号码等有用的作战信息。

武警四川总队的叶芃中尉和陈鹏下士前后进入了心理抗压室,在前面9个项目的比拼中,叶芃的成绩好于陈鹏,但在抗干扰记忆的竞赛中叶芃成绩大大低于陈鹏。

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竞赛。抗干扰记忆一共有17个要素题目,在全部参赛选手中成绩最好的是答对了11道题。实际上记忆也是有技巧的,有关人脸和略图等形象记忆好记,而数字等抽象记忆难记,不少参赛选手为得高分常常放弃了对数字的记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形象记忆上。

叶芃在个人全能的比赛中获得第16名,成为武警部队表彰的20个“特战全能精兵”的一员。在抗干扰记忆的项目中,叶芃没有像大多数参赛选手一样放弃对数字的记忆,而是勇敢选择了这一个挑战。如果他选择了放弃,竞赛成绩也许会再上几个台阶。但是,叶芃选择了挑战“不可能”。这种向极限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展示了一名特战精英应有的血性。

6天的“巅峰”特战比武,对每一名参赛官兵来说,都是“艰难一日”。特战比武不是皆大欢喜的盛宴,而应成为走向战场的最后一课。唯有在“艰难”的饱和“攻击”中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才能磨砺出赢得实战的制胜一击。

上图:9月24日至29日,在2公里武装越野射击等课目中,参赛队员在进行最后冲刺。

图片摄影:曹 峰、王 涛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