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百善孝为先,孝乃百行源。”虽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舍小家保大家的军人来说,自古就有“忠孝难两全”的隐痛。
在新时代,这种延续千年的价值观能否有新的解读?身在军营,广大官兵能否孝行当下,不留遗憾?重阳节前,请看“Family视点”的有关调查与思考——

战友,今天我们如何行孝?


■段占峰 张 楠 赵 雷

你如水的目光里/满是牵挂与不舍/又到重阳/我却无法陪你登高远望
黄叶的叹息声/是缠绕我的思乡梦/愿我的军礼/永远换来菊花的笑颜/而非泪的忧伤
摄影:张正举 诗文:风 岚

尽忠尽孝,

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儿啊,马上就到中秋了,这次你能回家吗?”

刚刚过去不久的这个中秋节前,看着母亲发来的“催归”微信,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修理连指导员李宪国久久不能入眠。想到父母“盼儿归”的愿望将再次落空,已经写好了一大段的回复,又被李宪国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了……

细细数来,自从入伍,由于工作繁忙,李宪国已经有7个年头没怎么陪父母过节了。今年春节,李宪国担负值班任务。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看着母亲发来一张团圆饭的照片,满桌几乎都是他喜欢吃的饭菜,李宪国不觉泪湿眼眶。

原本想着端午节再回家,可又被临时任务耽搁了。就这样,一路晃到了中秋节,可部队千里机动,刚刚转至野外驻训基地,安家设营、恢复秩序等等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作为连队主官,这个时候怎能撒开手?

李宪国回不了家,可父母对他的爱却从来没有缺席过。“最近工作累吗?”“照顾好自己啊!”“啥时候回家?爸妈给你做好吃的。”父母的“唠叨”飞越万水千山而来,李宪国的心里满是愧疚。

不能回家是烦恼,有了休假也纠结。

某旅合成三营战士吴然然属于典型的“三地士官”,每次休假,辗转往来于部队驻地、老家、小家,1个多月的时间总是匆匆而过。

去年,小家添了一个胖娃娃,“带娃”忙又累,妻子的埋怨逐渐多了起来。休假时,吴然然只能多在小家停留,留给老家父母的时间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不过,父母对此没有半点怨言,倒是常给吴然然宽心:“我和你爸都挺好的,休假了,多陪陪老婆孩子!”

“军人既要立业、又要成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爬坡路’。我们在奋力向前,后方的父母却常常成为难以顾及的群体。”吴然然的话里,透着无奈和自责。

某连上士小彭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可在与儿子的电话交谈中,他永远都是“健健康康”的。最近半个月,父母的来电明显变少,好不容易通话,说不了两句就是“最近农活比较忙,家里都挺好的,放心吧。”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小彭也没多想,直到前两天收到叔父发来的一条“揭发”微信,一切才水落石出。原来,小彭的父亲因为动手术住了院。老人家怕影响儿子工作,一直让家人报喜不报忧。

一晃又一年,一年见一面。再回家,发现母亲黑发泛起了霜花,父亲的腰身也不再挺拔,让多少军人感慨:“不要等大树倒下的时候才知道要去拼命地扶起,孝老爱亲需要奔跑。军人行孝更要如此,不能忘却,更不要忽略。”

忠孝统一,

心动不如立即行动

对军人来说,“忠”与“孝”注定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吗?

的确,从客观条件上讲,军人想“常回家看看”的确不太容易。因为,绝大部分官兵都是异地服役,与父母妻儿天各一方。有的虽然家离驻地较近,但由于部队使命任务的特殊性,与家人基本也是聚少离多。而且,如今部队的军官主体大都是备受宠爱的独生子女一代,做“421家庭”中独自赡养4位老人的主心骨,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农村的“留守老人”群体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养老、医疗、亲情维系等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但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政委黄天信这样认为:“自古忠孝难两全。‘难’,说的是不容易,并非不可能、不可为。孝有不同形式,小孝为家,中孝为群,大孝为国。在军人的哲学里,忠和孝应该是统一的。”

“上次邮寄的高血压特效药,爸爸要记得按时吃啊”“不要怕花钱,平时多买些好水果”“因工作成绩突出,我被组织评为优秀义务兵”……展开某部三级军士长宋维顺写给父母的信,字字饱含真情,句句尽显孝心。

虽然智能手机早已普及,但写信报平安、说成长、分享喜讯,早已成为宋维顺的一项“日常”。入伍19年,累计10万言,百余封信札在老家父母的床头柜中,被码得整整齐齐。每当想儿子了,宋维顺的父母便戴上老花镜,一封一封地反复“温习”。每读上一句,脸上就多添了几分笑意。

“见字如面,聊解相思。我在军营无法陪伴父母,就借书信和他们说说家常话,让他们高兴高兴。”宋维顺的孝行虽小,却让两位老人十分受用。一封封家书记录着宋维顺在军营进步的点点滴滴,远在家乡、捧着书信的父母是看在眼里,乐在心头,逢人便说:“信来了,就像是见到儿子了!”

某旅侦察营四级军士长张卫士的行孝方式则是一枚枚耀眼的军功章。他零基础起步钻研无人机技术,用8年时间苦练了一身过硬本领,甚至成了多家地方企业高薪争聘的“稀缺人才”。

“接过我的枪,是我对你最期望的选择!”这话常常挂在张卫士父亲张新国的嘴边。这位家住临沂的老兵,今年已经62岁,虽然身形不高,但风骨气度都透着军人特有的刚毅与果敢。

当年,张新国在部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好兵,多次获得上级的表彰奖励。回到家乡以后,他以自身言行时刻影响、教育着自己的儿子,最终实现了“子承父业”的心愿。

如今,翻看儿子的一张张奖状、抚摸儿子的一枚枚军功章,已然成为张新国最开心最骄傲的事情。“总要有人为国站岗放哨,儿子选择为国尽忠,选择成为‘兵王’,是对我最大的孝顺!”张新国说。

人文关怀,

让军属“夕阳红”更美

让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疏于与长辈亲人进行情感沟通,淡于对家乡父老的问候牵挂,成了这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的一种通病。即便在军营之中,也有部分官兵总是以“我在当兵”“身不由己”等为借口,对“尽孝”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行动。

笔者在对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以往休假的百名官兵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六成人员的假期花在了旅游、相亲和同学聚会上。中士小刘,第一次休假就相约同乡战友同行游玩。他们从驻地出发,溜达了半个月,眼看假期临近结束,才意犹未尽地返回家中,与父母团聚只有短暂的三五天。

忠孝从来不可分,锻造忠于国家的钢铁战士和培养孝敬父母的孝顺儿女同样重要。在没有战事的相对和平时期,忠孝两全应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军人群体中的必要体现和延伸。

基于这一理念,该旅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鼓励、引导官兵“既当好军人,也做好儿子”。他们启动“探家服务一条龙”工程,简化批假手续;探亲休假归口管理,尽量做到随报随批、特事特办,让“走不开的人”走得开,并及时核发差旅费和退返伙食费。同时,旅党委发出倡议:“满怀孝心休假,走进父母心田,了解父母心愿,满足父母梦想,争当孝顺儿子。”号召休假官兵多多陪伴父母,多多体谅父母,做行孝的“行动派”。

今年5月1日实施的《新条令》中,明确规定了军属来队有专车接送、军人可以轮休补休以及军属可受邀参加军人晋升(授予)军衔、授奖授称授勋等17种仪式等多项“特殊礼遇”,赢得广大官兵的连声叫好,也让万千军属感到欣慰和骄傲。

军属的“冷暖”牵动着兵心。从细微小处的人情照顾,到军队各级的高度重视,再到制度设计的明确规定调控,可以看到,军队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和优待正变得更为人性周到、更具人文关怀。这些都让人看到了军人“尽孝”这件事,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今天,“舍小家为大家”依然是革命军人的崇高品质,但“忠孝难两全”的绝对化“冰山”,正在对人伦的尊重和关照的阳光照耀下日渐消融。我们有理由期待,军人父母的“夕阳红”会越来越美,人民军队会走出越来越多的“小家孝子”“大国卫士”。因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爱家人、爱战友、爱军队、爱国家。

上图: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上士安起在休假期间为母亲洗脚。 

杨国军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