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镜头里的成长


■肖玉增

成长的点滴,于朝夕相处中显现。图为新训班长王晓姿被请到纪录片《上军校》录制现场,讲述她眼中新学员成长的故事。赵嘉清摄

今年6月,真实记录国防科技大学新学员入学前后经历的纪录片《上军校》,在各大视频网站推出,受到了网友广泛关注。

整部片子既不是火爆的流行剧,也没有漂亮帅气的明星,就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少之又少”,但就是这样一部没有强烈戏剧冲突的纪录片,依然赢得了大家认可。

强烈的共鸣,来自平凡背后那段别样的成长历程。片中每个学员,都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孩子,他们像你,也像我,他们的生活可能也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塑造中收获成长的喜悦。让我们跟着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在这些逐渐褪去稚嫩的学员身上,品读出自己的成长滋味。

——编 者

又是一年开学季。星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一队队新学员从我眼前经过。刚刚入学的他们,脚步参差不齐,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如两年前,《上军校》镜头前的那群孩子们。瞬间,我的思绪也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夏日。

见证成长——

他们是我苦苦追寻的宝藏

2016年7月,夏休第一天。一大早,我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纸条上写着一个名字“魏凯伦”和一个偶尔能打通的电话号码。此行的目的地是西北大山深处,甘肃省通渭县的一个小山村。

魏凯伦的家距离县城有半小时的车程。虽不远,却都是山路,爬沟过坎,弯弯曲曲。他的入学通知书,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和幸福,晚上的面条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第二天,妈妈带着弟弟妹妹们为魏凯伦送行。在村口,刚从工地上拿到暑期打工搬砖工钱的魏凯伦,向母亲行了一个不大标准的军礼,转身飞快地跑到山顶,对着养育他的小山村喊:“山,山,我走出去了!”此刻,妈妈的眼里满是泪花。

魏凯伦的拍摄结束后,摄制组随即赶赴上海、辽源和西安。双胞胎兄弟丁超、丁群,长得一样,高考分数也一样。父亲早逝,母亲种田、打工苦苦支撑。临行前,兄弟俩来到父亲坟前,一边烧着纸,一边轻声说:“爸,我俩去当兵报效国家,你别担心。”

西安的张墨涛,高中时是小有名气的篮球队长。他的父亲是位拳击教练,他手捧儿子的入学通知书,不时亲吻:“既参了军,又上了大学,美!美得很!”不知不觉中,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母亲舍不得儿子读军校,怕他坚持不下来。而张默涛一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是他努力奋斗后收获的惊喜,自己要在这座大熔炉里磨炼,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样一群青年学子,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阳光灿烂和青春风采总是扑面而来,并夹杂着青涩和懵懂。我坚信,他们就是我苦苦追寻的宝藏!我期盼记录这群青年学子,记录他们的梦想、拼搏、疼痛与荣耀,记录他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记录他们军旅生涯迈出的第一步。

记录成长——

变化,在一次次痛苦中悄然而至

新生入校,让摄制组感到兴奋,又有点手忙脚乱。

小胖抽泣的背影在镜头里逐渐拉开,展现出一个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在这个画面背后是多少内心的挣扎。小胖对教导员说,班长不要他了——因为班长太优秀,自己达不到班长的标准。当班长再次站在小胖面前,说的还是那句话:“我不要孬兵。是男子汉,就把眼泪憋回去。”小胖说:“我做不到。”“给你一分钟!”班长说得斩钉截铁。

“我觉得我可能活不下去了! ”在集体交心会上,韦艳燕一句略带苦涩的玩笑,引得全班同学朗声大笑。这笑声里饱含着倔强坚强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后来,韦艳燕的那段话被同学做成了表情包。

战术、射击、拉练、野外生存……新训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故事。训练间隙,班上一个女学员步枪不见了。班长王晓姿第一次发火:“天天唱《当那一天来临》,你们真的当歌唱了?”随后,走廊里出现了一排女学员,每人举着一支步枪练习蹲下起立,嘴里重复着“我再也不把枪丢了”。

随着新训进入“深水区”,各种冲突逐渐显现,一些矛盾处于激化的边缘。“必须把新学员带出个样子,可又不能把弦儿绷断了。”这个度,拿捏在班长手中。魏凯伦自以为是的毛病逐渐显露出来,班长趁机好好教训了他一番。张默涛在片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在西安玩够了,心想考大学一定要考出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想家……可是现在,要是能吃个凉皮、再喝碗杂肝汤、弄个羊肉泡馍该有多好。”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作为拍摄者,我们每天都在见证这些感人的瞬间,见证他们的眼泪、汗水、欢声、笑语,见证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柔弱走向坚强,见证他们在不知不觉间经历刻骨铭心的淬火重生。

续写成长——

故事,伴着岁月静静流淌

在镜头里,我们是他们成长的记录者;可在镜头外,那些未被记录的真实成长,带给我的触动更多。

今年中秋节假期的一天,张默涛打电话给我,说他和张鑫、张宇辰要来看我,人已经出发。这让我惊喜又感动。新训的时候,镜头中的他们仨在一个班,摸爬滚打、情同手足。两年过去了,他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可能是第一次到家里来,三人有些拘束,一个个站得笔直,却不见新训时的青涩。因为三个孩子都是北方人,那天,我爱人做了一桌北方菜招待大家,还包了饺子。饺子刚上桌,来自山西的张鑫张口要了半碗陈醋,大家的话匣子也就此打开。

那天,他们的话题集中在学习上,哪门课轻松愉快,哪门课挂科人多,哪门课暗藏杀机。其中聊得最多的还是学科竞赛,两年来,他们仨都参加了多次学科竞赛。听说张默涛正在准备节后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张鑫、张宇辰瞪大了眼睛,详细了解竞赛内容赛制,讨论数学建模的应用、知识结构的相互关联、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热烈,这让我有种好好一顿家庭聚会吃成了工作餐的错觉。

看着他们,我脑海中突然出现再见到丁超、丁群两兄弟时的情景。一次,我应邀前往一所中学参加军民共建活动,他们哥俩也被安排作一场报告。在这次报告会上,他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故事,让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中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回来的路上,丁群对我说,入学之后,他一直在琢磨将来的路该怎么走。现在,从军报国,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落实到每一天、每堂课、每次训练的目标和信念。

送别他们,我倚在门前,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由衷欣慰着他们的成长。

两年前的新学员阅兵式上,被邀请参加观礼的张默涛的母亲面对镜头喜极而泣。她说,没想到儿子短短两个月时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没想到在这个集体里面儿子如此出色。

不知两年后的今天,面对在火热校园里续写成长的儿子,家长们又会是怎样的欣慰?

(本文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纪录片《上军校》导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