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难忘青藏高原那抹纯粹的白

——原三○二医院肝胆外科二中心深入藏区健康扶贫纪事


■李保军 本报特约通讯员 洪建国

远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近有悠然自得的牛羊,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的青藏高原俨然一幅秀美画卷。很少有人知道,秀美景色下,当地群众的健康却受到包虫病的威胁。

多年来,原三○二医院肝胆外科二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藏区群众身边,在茫茫雪原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军民鱼水故事。在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中,他们获得组织创新奖。

赤诚之心点燃群众希望

2015年冬天,首都北京干燥阴冷。虽年近五十,二中心主任刘振文毅然带队踏上了进藏之路。

“是人民军医让我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每次提及病情,31岁的旦增玉珍都迫不及待地表达感激之情。

前几年,旦增玉珍和11岁的女儿先后被查出患有包虫病。但因家庭困难,她未能带女儿及时就诊。得知情况后,刘振文第一时间赶赴拉萨,顾不上高原反应,便转车赶到旦增玉珍家中。一番询问后,经验丰富的他决定将母女二人带到拉萨,并为他们成功进行了手术。

其实,刘振文仅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个代表。只要走进藏区,便能听到群众对人民军医发自内心的赞誉。

去年7月,该医院再次派出11名专家兵分两路向藏区进发。奔赴林芝方向的牟劲松等专家,一下车便展开筛查工作,饿了就在车上简单吃几口饭。奔赴那曲方向的朱震宇等专家,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连续工作7天,完成了尼玛县包虫病全民普查工作。

“留下真心,留住希望,也就留住了他们的家。”刘振文感慨地说。据介绍,他们先后派出了9批次、76名专家,赴藏区数十个市(县)开展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疑似患者筛查和分级治疗等工作,共筛查群众7200多人次。

无疆大爱跨越万水千山

首都北京与青藏高原远隔万水千山,人民军医以无疆大爱拉近了藏区群众与首都人民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2015年12月24日,来自西藏和青海的5名患者辗转来到北京。刚走进病房,干净的床铺、新鲜的水果、藏汉双文显示的包虫病防治贴画等便映入他们眼帘。精心的布置,周到的服务,让远道而来的群众潸然泪下。

“爱让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护士长白瑛感慨地说。小患者闹布旦周刚来时看着就让人心疼——13岁的他身高不到1.3米,体重不到60斤。为帮他调节好精神状态,白瑛得空便陪闹布旦周讲故事、做游戏。时间久了,闹布旦周融入了医院的大家庭,隔阂感没了,心情也舒畅了。

大红“福”字贴了起来,“十相自在”图挂了起来,就连“经幡”旗也飘了起来……临近春节,病房成了温馨而有爱的家,让第一次走出家门的尼玛杰布激动不已。他说:“等身体康复了,他一定要给朋友们讲一讲人民军医的爱心故事。”

爱在心中流淌,情在心底升腾。在这个医院,医护人员们专门设立了“爱心屋”和“专项账户”,专门存放募捐到的物品和现金,用于改善藏区包虫病患者的生活。家境贫困的次仁石确就是受益者之一。在“专项账户”援助下,他不但治好了自己的病,而且顺利返校读书。

“爱,给我奋进的力量!”次仁石确说,他一定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医务人员的无疆大爱。

务实之举留下不灭火种

对于藏区群众来说,2016年7月21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当天,全国首家援藏包虫病治疗技术帮扶医院——原三○二医院技术帮扶医院揭牌仪式在拉萨举行。同一天,该医院还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在当地成立了第一家包虫病治疗中心。

“我们不但要为藏区群众治疗疾患、缓解病痛,还要帮带培养一批医疗骨干,为藏区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该院院长姬军生的话,表达了医务人员的心声。

入夏,西藏第二人民医院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一场名为“包虫病患者手术现场演示”的帮带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原三○二医院的专家通过为4名“患者”实施手术,将多项综合手术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长期的实践中,专家们每次巡诊义诊都会通过办讲座、做演示、结对子等,为群众普及医疗知识,帮带医疗骨干。

“来自北京的专家教给我的不仅是医疗技术,还有高尚的精神和品德。”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外科医生祁之俊,一直跟刘振文学习包虫病精准治疗手术。他说,在专家们熏陶下,自己的医学修行也得到提升,这将受益终身。

如今,在专家们的帮带下,很多医疗骨干和祁之俊一样,像一粒粒火种散发着光芒,照亮藏区群众的心房。

岁月有痕,大爱无言。由白衣天使组成的医疗队依然行走在青藏高原上,那白色与那远山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一眼望去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无瑕,让人肃然起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