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最是幸福群众笑

——记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伊占伟


■程鹏宇 本报特约记者 宋开国

伊占伟(右一)到贫困户家中调研走访。宋开国摄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国庆节前夕,火箭军某基地保卫处处长伊占伟,再次来到扶贫点走访,了解扶贫项目运行情况。

“如果没有伊处长的帮助,哪有我现在的生活啊。”听说伊占伟要来,村民宋谷雨一大早就等在门外。贫困曾让宋谷雨一筹莫展,就在他沮丧无奈之际,伊占伟主动找上门来,鼓励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后来,在伊占伟和他的战友帮助下,宋谷雨搞起了泉水鱼养殖,每年收益4000多元。

每次看到群众脸上露出微笑,伊占伟心头都会涌起一股幸福感。如今,与扶贫结缘多年的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他说,帮助群众脱贫不能零打碎敲,每一步工作都要有规划,尤其是脑子里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

熟悉伊占伟的人都知道,为了帮群众设计扶贫路线图,得空他就往扶贫点跑,敲开群众家门,走进农家小院,与群众一起“侃大山”。一来二去,他把13个帮扶点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老李家有几口人,老孙家有几亩地,老张懂什么技术,他张口就来。

“摸清底数,才能心中有数。”这是伊占伟的扶贫心得。简短的话语,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为切实摸清贫困群众发展底数,他不止一次带着军地扶贫人员和贫困群众代表,反复排查扶贫点土地、劳动力和资源情况。

位于新安江源头的梓溪村自然环境优美,四季气候宜人,却因“路窄车难行,网络难联通”而空有山珍无人问。了解到情况后,伊占伟深入村里帮助铺设光缆近2万米,帮助当地建起了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搭起了“信息桥梁”,山珍出山也就不是问题了。如今,当地的特产摆在了山外大超市的货架上。

“致富奔小康,关键要有可持续的产业。”伊占伟趁热打铁,经多方筹措又为村里援建了一批鱼塘,并将泉水鱼养殖和乡村生态游有机融合,按照“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思路帮村民打造发展名片。

开设微店网店、研发销售APP、协助承办油菜花节……在伊占伟的帮扶下,如今大变样的梓溪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山泉流水养鱼之乡”。

赏乡村美景,游山间古道,尝泉养肥鱼……每年旅游旺季,都会有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醉在乡间、流连忘返。随着乡村旅游搭上互联网快车,村民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脱贫的路子找准了,群众看到希望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此情此景,让伊占伟颇感满足和得意。他说,只要贫困群众的生活能有所改善,自己付出再多都值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