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美国拟建天军意欲何为


■王春富

●美军95%的侦察情报、100%的导航定位和100%的气象信息来自太空系统。

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指示五角大楼创建天军。这是自去年5月特朗普将“网络司令部”升格为独立的联合作战司令部后,对美军指挥管理体制又一次重大改革。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为何急于组建天军?6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宫举行的国家航天委员会会议上说,“在保卫美国方面,仅仅让美国存在于太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让美国主宰太空”,一语道破美国组建天军的真实意图。

谋求太空攻击的绝对优势。太空武器具有“全球到达、全球作战”的能力,尤其是在进攻方面,空间武器可以迅速、准确打击敌方空间系统的目标,瘫痪敌作战体系,实现太空战场的单向透明,进而夺取战争主动权。目前,美军除了对第三代、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进行升级换代外,重点发展太空战略进攻武器:一是多用途空天飞机,也称轨道试验飞行器。如美空军X-37B、HTV-2空天飞机。这两类飞行器均在2010年先后进入太空,X-37B已进行了5次在轨飞行试验。二是动能空间武器,如X-51A,是美空军2005年立项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据悉其飞行速度达到6马赫。美海军、陆军也相继实施了各自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计划。三是定向能空间武器,主要是激光武器。目前美空海军均在加紧激光武器的研发,前不久美海军在波斯湾进行了海上激光武器实验,去年美空军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一款“高能激光武器”的地面测试。

保持太空防御的领先优势。美国在太空防御方面着手很早,目前已建成全世界最为成熟的反导防御系统,但仍在不断加大导弹防御系统的投入和研发。一是推进现有防御系统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卫星、雷达等反导装备,改进和升级现有陆基、海基多层级导弹防御体系。二是研制高超声速导弹防御系统。美国2017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中明确提出,导弹防御局正在研究一种能够击毁高超声速导弹的激光武器,预计到2021年进入测试阶段。三是发展多弹头拦截技术。目前,美军正在和雷神公司共同研制“多目标杀伤飞行器”,该系统通过扩大辨别目标能力和识别范围,既可以摧毁洲际弹道导弹,还可消除与来袭导弹一同飞行的假目标。四是研发天基反导网络。美军正在加大天基反导系统研发,计划发射一个由多颗卫星组成的太空“星座”,每颗卫星可以携带导弹或激光武器,在外太空对同一导弹进行多次拦截。

抢夺太空支援的主导优势。从世纪之交几场局部战争实践看,美军95%的侦察情报、100%的导航定位和100%的气象信息来自太空系统,太空侦察、监视、通信和指挥系统成为美军制胜的基石。目前,美军正围绕提升战略、战役和战术“用天”能力,抢占太空感知优势地位。迅速提升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地基方面,新一代“太空篱笆”地基雷达和“太空监视望远镜”地基光学系统已进入建造和部署阶段;天基方面,重点建设“天基太空监测系统”和“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系统”,以提高对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加快侦察、通信卫星的更新换代。目前,美军共有30多颗侦察监视卫星在轨运行。2016年底,美国成功发射新一代“世界观测”-4遥感卫星,海军完成新一代通信卫星系统的部署,可满足作战部队高速接入“全球信息栅格”,达到实时打击的目标。微小卫星及簇化技术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是质量在10-500千克范围内的微小卫星,以大规模组网为主要发展方向。卫星成像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模块化空间望远镜、极限光学及成像系统、空间图像重构技术等已进入样机试验阶段,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天基光学成像技术,推动航天侦察监视装备取得重大发展。

获取太空活动的国家优势。美国是最早认识到太空重要性的国家,谋求获取太空优势的“高边疆”战略,一直是其优先发展战略。从卡特开始,美国历届总统在任期内均要发布《国家太空政策》,为航天活动提供政策指导和方向引领。2006年美国《国家太空政策》中明确,“必要时将拒止敌方太空行动自由”。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对太空尤为关切,从去年底到今年6月18日,特朗普连续签署三份太空政策指令,旨在重新焕发美国太空领域的活力,重获美国“在太空领域的领导、卓越地位和行动自由”。美国的太空预算主要由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防部两部分组成,2013-2018年,在国务院预算大幅压缩的情况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预算仍增长8%。2011-2015年,美国防年度预算开支压缩了8.7%,但国防部的太空预算仍维持在250亿美元左右。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商业公司发展军民共用航天技术,除了加大预算和太空开发许可等支持外,出台一系列政策,全方位支持新兴航天力量。2016年4月,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实现世界首次火箭第一级海上浮动平台垂直回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各国长期追求的完全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的目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