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高原驻训中,打破以往集中宿营模式,按作战编成分散化部署、实战化伪装——

雪域旷野不见“野营村”


■本报特约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魏宁邦

秋分时节,昆仑山腹地已是冰封雪裹。

驱车前往西部战区陆军某旅驻训地的路上,远远就可以看到白色的山尖。随着海拔的攀升,雪线逐渐下降,当云雾缭绕的雪山占满整个视野,越野车却突然驶下路基,把记者拉回了现实当中。

眼前,一道隆起的土墙遮挡了视线,公路沿线完全看不到部队驻扎的迹象。缓缓驶入营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荒漠迷彩的伪装之下,百余顶野营帐篷依山势延伸到视野之外,三五成群与背后的高山融为一体。

在几乎掩埋地下的三营营部,我们见到了教导员王腾朝。“以前都是一条大路通机关、营连旗帜插门口,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来了。”说起全营的部署规划,王腾朝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半地下化的方式虽然早就有了,但是隐蔽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次我们通过变形、变色,让营区融入了周围环境。”

高原驻训对记者而言并不陌生,但这样的“长蛇阵”却是第一次见到。今年的野外驻训,这个旅把战况敌情摆在了首要位置,实战化的宿营部署,就是他们走向战场打赢的第一步。

“所有作战要素按梯次配置,整个旅一线展开,营区绵延10余公里,散布在15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旅作训科科长燕翔告诉记者,在这片营区里都没有直通指挥所的道路,营区正门留给了需要快速出动的作战分队。

燕翔的话语中,难掩兴奋的心情。从排长到连长,再从参谋到科长,他参加了大小20余次驻训,搭过帐篷也制定过部署规划,但没有一次像今年这样。

“没有提前勘察,没有场地规划,我所知道的只有敌情和我方部署的大概位置。”燕翔介绍,以往的宿营部署都会提前派人勘察场地,甚至会用白灰画定道路,指挥所附近的营连帐篷都在机关划定的位置。这一次,他们把营区部署的权力还给了各营队,住在哪、怎么住都是自主筹划。

绕过高大的遮蔽墙,多辆指挥、通信装备车正在作业,各种装备发出的声响不绝于耳。一个缩小版的指挥所出现在眼前,除了作业人员和必要的设备,指挥所没有其他杂物。正在值班的旅参谋长张道宁告诉记者,这次开设的指挥所缩小了面积,把以往扎堆的大型装备、车辆分散部署在几个阶梯,还精简了人员和物资,不但指挥所作业更高效,而且利于隐蔽。

“范围这么大,不怕敌人偷袭吗?”

“这里随时可以发起一场防御战斗。”听到记者的疑问,作训参谋洪庆并不感到意外。他们采取“动静结合、空地一体、昼夜联巡、相互依托、梯次搭配”的方式建立营区防御体系,各种力量科学配置,警戒哨位与防空阵地穿插其间,全部都是地下化构筑,可随时处置突发情况。

部署变化源于理念更新,官兵们按照战场要求研究宿营部署的同时,也把实战观念带进了训练场。最近,在连攻防对抗、指挥机构训练等一系列课目中,他们深入查找与实战标准不符的做法,10余个和平积弊逐一得到纠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