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筑梦篇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火箭军某导弹旅技术营一级军士长、“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王忠心——

为了大梦想 甘当小学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一名懵懂青年成长为导弹精兵,我从军已经32年。人们把我叫作“导弹兵王”,不仅因为我在平凡的班长岗位荣获军人的至高荣誉——“八一勋章”,也被原第二炮兵授予“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荣誉称号,还因为我与中国导弹事业有着不解的情缘。

操控3种型号导弹,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实装操作上千次无差错,带出百余名高徒……32年栉风沐雨,我见证了多型导弹从训练操作到作战性能的升级换代,深切感受到,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导弹武器的研制更新,导弹腾飞的声声巨响,正是“大国重器”在沉默中孕育的万钧雷霆,也是人民军队砥砺前行的铿锵之音。

初入军营,“千人一杆枪”“百人大保障”是当时导弹部队训练、发射的真实写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战略导弹部队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我们旅先后装备的导弹武器,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对官兵素质的要求高。

我从事的导弹测控专业,俗称给导弹“全身体检”,技术性高、专业性强,涉及专业教材20多本,指挥口令、操作动作上千个。当兵时间越长,操作技能越精准,本以为自己能凭着“几把刷子”松口气。可是,军队现代化“快车”加速,导弹武器不断换型。有人调侃我说,你的专业经常是要“从头再来”。可我打心底高兴,跟战友们说:“如果部队年年转型,我天天愿当‘小学生’。”

没想到,自己这句话还真灵验了。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战略导弹部队建设日新月异,让我这个老兵都感觉“跟不上趟”,时时感受着“大国重器”的风雷激荡—

导弹“家族”更大了。“剑阵”更雄壮、“剑形”更威猛、“剑锋”更锐利,一枚枚倚天长剑成为维护和平的盾牌和利剑,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坚强柱石。

部队训练更实了。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从“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从“多箭齐发”到“全域慑战”,部队战斗力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人才方阵更强了。一批批运筹帷幄的战场指挥员,一个个挺立潮头的科技先锋,一群群挥戈仗剑的导弹精兵,汇聚起部队建设发展的昂扬力量,擎起大国挺立的“钢铁脊梁”。

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正式成立,宣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从“兵”到“军”,一字之变,却是新的征程、新的起点,需要我们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

回眸砺剑风雨,汲取前行伟力。我和我的战友驾车仗剑,在开新图强的新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征,既砥砺“剑锋”,更淬炼“剑气”,锻造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过硬本领。

2016年,我服役期满30年,虽然可以退休,但改革强军已经唱响“开场大戏”,我决定留在部队再多干几年,为部队建设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去年,随着部队“脖子以下”改革展开,我所在班被抽组分流。作为老兵,我留在原单位负责培养帮带新人。我把自己担任测控师以来所有的心得笔记进行系统梳理,编写了《测控专业操作指南》,涉及测试现象、常见故障、原因分析、排除方法等内容,每天划定学习范围,每周检查掌握情况,指导把关连队测控号手操作训练。

戎马倥偬,32载春华秋实。我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赶上了强军兴军新征程。如今部队已进入“新体制时间”,一幅在新体制下集合再出征的强军图景正在铺展,我定将以一名老兵的战斗姿态继续冲锋!

(宋海军、本报特约记者李永飞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