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抢饭碗”到“造饭碗”

——人工智能新观察


■王燕敏

2017年被业界称作AI元年,2018年这个概念更是异常火爆。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让更多军民备受鼓舞、信心满怀。

平时讨论中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是,人工智能将“抢”走多少人的饭碗?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眼光审视,这个问题变得更有探讨价值。

担心忧虑中有收获。麦肯锡咨询2016年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大约会有8亿人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对此担心忧虑,当在情理之中。

数字背后,我们更关心哪些“饭碗”将被“抢”走?大数据分析显示,带有“员”“助理”“中介”等字样的职业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职业恰恰也是军民融合最容易切入的领域呢?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期,提高各类操作员、信息员、助理员、中介机构的军地通用度,达成军地相互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既十分必要也更容易做到。

大势所趋中抢先机。在英国,人工智能取代了80万个弱技能的工作岗位,却创造了350万个新岗位,而这些新岗位平均年薪比旧岗位高1万英镑。《纽约时报》调查发现,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今天,美国就业人数反而到达了历史最高峰。

可见,从“抢饭碗”到“造饭碗”,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势所趋。“造饭碗”,军民融合贡献率能有多大?在同样属于新兴领域的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无疑大有可为。诸如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国防动员、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等传统领域呢?实践证明,人工智能同样大有可为。传统领域的人工智能版升级改造,军民融合同样不可忽视。

融合之路前景广阔。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强烈感到,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持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为军民融合+人工智能添薪续力,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须知,人工智能诞生之初就是融合的产物——AI作为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是机器和人的融合。从更宽泛的人类学层面和更本原的哲学层面看,这种融合其实就是军与民的融合、人文与科技的融合、西方实证科学与东方古老智慧的融合。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造饭碗”和“找饭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壮阔前景已经告诉我们,懂融合、会融合、善融合者胜,而胜者必有军人素质,必有人文情怀,必有实证科学的严谨,必有东方智慧的灵动包容、天人合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