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距离40米……”当听到考核员念出成绩的那一刻,新兵小王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自己竟然进步会这么大。
回想第一次适应训练时,小王因手榴弹的握法不对,在离自己仅5米的地方砸了个“大坑”。为此,很长一段时间,小王在战友面前都抬不起头。
新兵排长马骋说,刚接触手榴弹训练时,排里能够及格的新战友屈指可数,不少新战士都出现了畏难情绪,整体训练积极性不高。及时采取手榴弹投掷辅助训练法后,不仅大幅提升了训练质效,更有效防止了训练伤发生。
“在开展手榴弹投掷训练时,不少新兵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肩、腰、颈等部位极易受伤。轻者会造成局部拉伤,重者则会出现脱臼、肱骨骨折等不良情况。”军医姜兴学解释说,秋季天气转凉,肢体僵硬、关节不灵活极易导致训练伤。这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训练,还会对新兵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改善训练现状,让排里的手榴弹投掷打出“满堂彩”?马排长通过反思、请教、总结,将腰带、绳索、哑铃等辅助元素引入训练,通过辅助训练打牢基础。
热身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减少损伤的风险系数。每次训练前的热身训练必不可少,马排长结合健身操改编出了一套热身训练法。通过热身运动增加身体的核心温度,从而使肌肉更松弛、更灵活。
热身后便组织两人一组协同训练,将编织外腰带调试到合适的长度,投掷人员拉住腰带的一头,辅助人员在投掷人员身后握住腰带另一头。投掷人员结合投掷技巧进行模拟训练,辅助人员适量用力保证腰带不脱落,往复数次后交换。这种辅助训练主要是为纠正痼癖动作,强化全身协调性。
“仅仅进行协调性训练是不够的,提升上肢的力量才是训练的关键。”马排长告诉笔者,“甩绳”训练是提升手臂爆发力的有效方法。训练时,两腿分开约与肩平齐,双腿屈膝,身体重心略微向后。双手协同摆动直径约为2厘米的绳索,向上摆臂时要略高于头部。
作为排里的长跑小达人,新兵小黄的手榴弹投掷成绩一直在25米左右徘徊。由于他体形偏瘦,第一次投弹训练不到半分钟便筋疲力尽。通过连续两周的辅助训练,小黄竟能在一分钟内达到120次,臂围也增大了一圈。
为了强化训练效果,马排长在班排里还准备了哑铃,睡前集中组织哑铃抓举、挺举训练等。以6组为一轮,前3组哑铃重量递增,每组次数递减。后3组哑铃重量递减,每组次数递增。前后间隔60至70秒,每组重量在8至15公斤(重复做的最大数值)之间。
“放松训练必不可少。”马排长介绍说,手榴弹投掷属于爆发性训练,如果放松不好,乳酸积压导致肌肉酸痛,严重影响下一次的训练。由于训练强度较大,小王刚开始训练时只是简单的甩甩手臂,睡前举完哑铃后倒头就睡。第二天明显感到胳膊酸痛无力,持续了三天后才逐渐缓解。有了教训,后来每次训练小王都会利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放松训练,通过拉伸按摩来舒缓紧绷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助训练,面对立姿、跪姿、卧姿、侧姿等不同战术动作下的手榴弹投掷,排里的整体及格率均已达到100%,人员受伤率也降为了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