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转型必先转教头


■王洪国

群雁高飞头雁领,转型还需教头带。

前不久,本报报道了某特战旅成功转型的做法。该特战旅成立一年多来,转型建设如火如荼,座座训练场地由构想变成现实,所有特战课目相继展开,近500名官兵通过特战等级鉴定。他们转型加速的背后,离不开一大批兵教头的能力重生、素质再造。

该旅成立之初,七名旅常委,没有一人专门从事过特战专业。但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学习特战知识,坚持从“教头”转型做起。通过到先进特战旅跟班见学、邀请特战专家指导帮带,再到一次次的骨干队伍培训,使各级兵教头得以华丽蜕变,有力带动旅队踏上转型建设之路。

习主席十分关心教头队伍建设,在视察79集团军时强调,要“把基层一线带兵人和兵教头搞坚强,把部队战斗力基础搞过硬”。习主席专门强调兵教头,充分说明了提高教头素质、加快教头培养对于部队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各级只有把教头转型摆在突出位置,才能持续推动部队转型向上向好,把战斗力的底子打扎实。

教头强,则兵强;教头过硬,则部队过硬。一支部队要实现脱胎换骨、破茧重生,需要多种因素的强力推动,而教头无疑是其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作为部队转型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带头人,只有自己先转型,才能以上率下、以点带面,推动部队转型换挡提速、行稳致远。纵观那些转型发展较快、战斗力提升明显的单位,无不有一大批敢为人先、素质全面的教头。反观那些转型相对滞后、进步相对迟缓的部队,其教头素质转型还很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事实证明,兵教头的理念、能力、作风是否转型成功,直接关系着部队转型的质量,也影响着部队改革的成效。只有实现教头的“新生”,才能迎来部队的“重生”。

纵观我军历史,转型建设总离不开一些教头的有力推动。上世纪60年代,某部副连长郭兴福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边摸索边实践,刻苦钻研出著名的“郭兴福教学法”,掀起了全军大比武的热潮,实现了我军相对和平时期训练方法的革新。本世纪初,在信息化训练探索期,原北京军区某防空旅坚持学信息化、研信息化、练信息化,一大批具备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兵教头脱颖而出,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该防空旅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一面旗帜。由此可见,教头转型之于部队转型建设的重要意义。

任何事业的开拓、任何转型的成功,总需要有人充当闯关者、探路人。我军进入“新体制时间”后,涌现出如戴明盟、罗寅生、刘锐、李浩等一大批优秀兵教头,他们坚持转型先转素质、变革先变能力、升级先升本领,带领部队跨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促进了新质作战力量的生成,为全军树立了榜样。强军先锋、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之所以成为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与营连骨干的自我革命、自我升华、自我转型是分不开的。

然而,实际工作中,仍有少数兵教头还没有顺利实现转型,其能力素质还适应不了新体制,无法很好地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他们有的思想观念陈旧,思维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有的本领单一,推动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方式方法老套,与新的工作机制合不上拍;还有的作风转变较慢,精准高效等理念尚未扎根。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部队就难以在转型建设上实现大的突破,也难以加速提升新时代打赢能力。

“越己者,恒越。”部队转型建设深入推进,教头素质升级永远在路上。要最大限度体现改革成效,一方面,广大教头应主动站在改革转型的时代潮头,努力实现观念转变、能力嬗变,成为新领域的开拓者、新专业的带头人。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头队伍建设,培养大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种子人才,激发人人转型、个个争先,共同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

(作者单位:96035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