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深圳:“拓荒牛”犁出“美丽春天”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 程 瑞 本报记者 吕德胜

11月8日,深圳莲花山下,“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全景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

从南粤边陲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快速崛起为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飞跃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在深圳市委大院大门口,安放着一座“拓荒牛”青铜雕塑。在这座象征着特区精神的塑像背后,承载着共和国军人的贡献。

1979年春天,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开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肩负起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

初创时期的深圳,基础建设几乎为零。1979年9月,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开赴深圳,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帷幕。

65岁的摄影师周顺斌曾经是基建工程兵先遣团的宣传干事,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的深圳萧条落后,一眼望到头,到处是荒草滩和鱼塘。人们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沙土路。”周顺斌说,部队进入深圳第一天,就在地上挖坑支锅,自己开荒,用毛竹搭起竹棚,一住就是好几年……

艰苦条件下,年轻的共和国军人如拓荒牛一样,在贫瘠的大地上开垦出了“美丽的春天”。

从深圳第一栋高楼——深圳电子大厦开始,子弟兵建起了高层、超高层建筑上千栋,参加了福田中心区、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等众多项目的施工,完成了北环大道、滨河大道、深圳体育馆、深圳市人民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983年9月,建设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部队集体转业,输送到全市各单位的8000多名官兵,成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深圳特区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起步,一批批像子弟兵这样的“拓荒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建设成了华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从2008年开始,深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开始雄踞全国第一。2017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广州晋级全国城市第四位。

作为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试验田、先行地、排头兵,深圳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国庆期间,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大型灯光夜景秀刷爆各大社交媒体。在深圳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福建籍退伍老兵郑旺德特意从几十公里外的龙岗区赶来一睹盛景。当《我爱你中国》的旋律伴随着璀璨的灯光响起,郑旺德热泪盈眶。

开放、包容,是深圳这座崇尚奋斗的城市的非凡品格。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曾发起“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来了,就是深圳人”“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与“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口号一起入选,而排名第一的则是早已叫响全国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当年矗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巨型标语牌的蛇口工业区,如今已成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的一部分。

矗立在海边的“前海石”,见证了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图画的历程。“敢闯敢试是前海的魂,改革创新是前海的根,深港合作是前海的本。”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告诉记者,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64项,许多已在全国推广。

开阔的珠江口风平浪静,浩渺的伶仃洋舟车纵横。

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广深港高铁全线投入运营,愈发便捷、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珠江两岸,南海之滨,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大潮正扑面而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