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铸就雪域精神高原


■慕佩洲 杨振华

岁月无疆,英雄不朽。在藏地高原,平凡岗位上的战士们个个都是英雄。读党益民长篇小说《雪祭》(长江文艺出版社),感受那些筑路英雄们感人的故事,凛冽中夹杂着温暖,平凡中折射出伟大,直抵内心的文字引发我们对那段历史、那群英雄的无限尊崇。

党益民是这条公路修建的亲历者。他在武警工程兵里算是个老人了,19岁参军,到如今的36年军龄里,有31年是在藏地高原的筑路部队中度过的,30年近40次“用胸膛行走西藏”。作者和其他藏地军人一样,身体和心灵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负荷。经历太多牺牲的他称自己是一名“幸存者”,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无法忘怀藏地军人超乎常人的献身精神。英雄不在云端,让人仰望,而是血肉鲜明,近在眼前。身在零海拔海滨小城的党益民遥望天际的雪拉山,战友的生离死别在眼前闪现,那充溢鲜血的岁月怎能忘却!深埋心中的那段往事在沉淀中发酵,终于喷薄而出,就有了《雪祭》——一部向雪域军魂致敬的英雄史诗。

生活远大于想象,读书需身临其境。《雪祭》为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武警战士们修筑黑昌公路丁青段的陈年往事,勾勒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热血青年形象,党益民将温暖的感情铺在寒冷的环境中表现,显得更为真切。书中每个人物都为事业作出奉献,每人的奉献又不尽相同。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他们思考自己的前途命运,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努力前行在自己的命运之途上。但是信仰的力量又促使着他们完成同样的任务,将生命绽放在雪域高原,将命运束于责任;他们殊途同归,同样伟大。

连长赵天成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为基层带兵人,他工作上不怕苦累,不辞辛劳,带领连队啃最硬的骨头,打通最难的“鹰嘴崖”;对待生活,他得失俱存,妻子出轨,家庭破碎,他无可奈何;工作遇难,他奋不顾身,抗争雪灾,抢救器械,命悬一线凸显军人本色,他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因公牺牲的排长刘铁感情细腻却命运多舛,他错失考学良机,妻子精神失常,父亲双目失明,在责任与家庭之间艰难抉择,最终倒在任务完成之前。

其他很多人物包括指导员陆海涛、技术员方文、被鹰啄瞎的炊事班长兰洲、真情女军医黄雪丽、城市兵牛大伟,还有本地的藏民等等,都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用生命诠释着人生的价值。使命让他们汇聚到雪拉山,勠力同心干事业。就是这样一批热血激昂的有志青年,他们用无悔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让天堑变通途,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一笔。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他们的牺牲奉献都是生命的绝唱。

党益民长期在高原服役,亲历了这鲜为人知的历史,所以他的作品很细、很实,正是如此,通过他的笔锋,我们能深刻领略到藏地的人文风俗,能明白他的战友——那些英雄们究竟有多么伟大。作品中,高原风雪的呼号在天地间响彻,官兵们灼烫的热血在使命中难凉。《雪祭》往往不刻意渲染,只是寥寥数语便可以引得读者潸然泪下,这是笔者用真情凝练文字的力量,也是每个人物真实带来的震撼,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这座藏地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高原被一种神圣感与崇高感笼罩着。在这里,生者备受赞颂,死者同样被人铭记,这就是《雪祭》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也是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生命可贵,信仰千钧。党益民将战友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这些没有获得殊勋茂绩的英雄应当在我们心中占据无上的位置。茫茫雪域,红色氤氲,身虽长眠,精神不灭;雪域静谧神圣,祭奠英烈长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