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职方阵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跨越时空的生死救援

——一名文职军医与一名藏族青年的感人故事


■莫 鹏

“姜大夫,我现在身体很好!天冷了,您要多注意身体……”11月7日一大早,著名神经介入专家、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全军脑卒中救治研究中心主任、文职军医姜卫剑一上班,就接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树藏族小伙尕玛求军打来的电话。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医疗队紧急驰援灾区,这群身着迷彩服、肩挎医药箱进行特殊战斗的“金珠玛米”,给灾区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17岁的尕玛求军心里扎下了根。

然而不幸的是,尕玛求军一家刚经历了地震浩劫,厄运又悄然降临。从2013年9月开始,尕玛求军先后出现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基底动脉瘤,虽然接受了介入栓塞治疗,但并未得到明显好转。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看到尕玛求军痛苦不堪的模样,父母心急如焚。此后,父母带着尕玛求军辗转全国多家大医院,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动脉瘤复发。

这种基底动脉瘤风险非常高,发生破裂的几率极大,一旦破裂往往就会致命。由于手术风险和复发率极高,许多医院都束手无策,尕玛求军总是无功而返。基底动脉瘤就像一枚巨大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这位藏族小伙的生命。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陷入绝望之际,当年驰援玉树抗震救灾的那家军队医院,在尕玛求军的脑海中闪现。同病房的一位病友家属告诉尕玛求军:有位姓姜的著名神经介入专家,他治好了很多像你这样的患者,还上电视做过节目,你可以去找他。这如同黑暗中出现的光明,尕玛求军一家看到了希望。于是,一家人急匆匆赶往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找姜卫剑求诊。

2014年7月25日18时许,姜卫剑一天繁忙的门诊就要结束了。这时,皮肤黝黑、身着藏族服装的尕玛求军冲到姜卫剑面前,焦急地操着似懂非懂的汉语:“医生,‘金珠玛米’,救救我……”

姜卫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凭着长期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经验,凭着为病人排忧解难的崇高医德,凭着一名军医的大爱担当,他当即决定让这位藏族小伙住进血管神经外科。

详细了解了尕玛求军的病情后,姜卫剑心里轻松不起来。原来,尕玛求军的基底动脉瘤位置在与大脑后动脉的交汇处,此处血流量大,功能敏感,在这个部位的动脉瘤仅占患者比率的4%,这样巨大的基底动脉瘤,姜卫剑也是头一次遇到。

“一定要把这个藏族小伙的病治好!”挑战的是技术,考验的是勇气。自尕玛求军入院那天起,姜卫剑便率团队投入到一场与死神博弈的战斗中。他们不分昼夜,反复讨论分析病情,研究制订手术方案,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那些天,姜卫剑寝食难安,他将曾做过的介入治疗动脉瘤病例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和推演,一个念头像精灵一般在脑海闪现。最终,他决定实施覆膜支架置入动脉瘤隔绝术,并得到会诊专家一致认同。

然而,治疗费用不菲这一难题又摆在尕玛求军面前。此前数次往返全国各大医院,已经让这个普通的牧民家庭负债累累。如今这笔治疗费用对他们一家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了解情况后,姜卫剑在医院发起了一场爱心募捐。在捐款仪式上,姜卫剑说:“玉树地震已经让尕玛求军失去了家园,我们不能再让他的父母失去亲人,再次经历离别之痛。让我们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这名藏族同胞……”姜卫剑带头捐款,他的爱心义举深深感染着每一名医护人员,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连其他病友也加入捐助行列,筹集到的善款解决了尕玛求军一家的燃眉之急。

2014年7月31日,姜卫剑率团队为尕玛求军成功实施了手术,将埋藏在他颅内的“定时炸弹”彻底拆除。经过1周观察,手术效果非常理想。得知结果后,尕玛求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重新点燃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出院那天,尕玛求军的父亲——这位坚强的藏族牧民泪如泉涌:“姜大夫,您治好了尕娃的病,温暖了我们全家的心。这份情、这份德,我们一家人会铭记一辈子!”

回到家乡后,当尕玛求军把姜卫剑大夫救治自己的故事告诉牧民后,大家一致点赞:“子弟兵,了不起啊!”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尕玛求军定期复查,动脉瘤没有复发。如今,他已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人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