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挺立的脊梁


■姜兴华

2018年10月11日,中越边境,老山脚下。一颗加重手榴弹在人工搜排的过程中意外炸响,残忍地夺走了一位年仅27岁扫雷士兵的双手以及双眼。而此前他的一句“你退后,让我来”,让身旁的战友远离了这突来的厄运。

士兵的名字叫杜富国,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中士,一个最近刷屏网络、牵动万千国人心的英雄。他将影视剧里常常上演的壮举,活生生地推到了我们眼前;将勇敢、坚强、舍己为人这些充满血性和大爱的词语,再度大写在了人们心中。

是什么力量,让他在极度危险面前,书写出如此感天动地的诗篇?探寻杜富国的成长轨迹,除了部队的培养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杜富国身后站着一个伟大的父亲,有一个给予他满满正能量的家庭。

杜富国的父亲杜俊先后动员两个儿子当兵。大儿子杜富国到了云南边防,小儿子杜富强到了西藏高原。杜俊一再鼓励两个儿子,在部队扎下根,好好干。每当孩子们取得进步,他高兴之余,总不忘要求他们再接再厉。杜富国身负重伤后,作为父亲的杜俊更是强忍悲痛,劝慰家人不给部队添麻烦,鼓励儿子坚强乐观,笑对人生。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今,杜富国的父亲用最纯朴的行动,为这句话做出了令人感佩的时代注脚。

这样挺立的脊梁,何止杜富国的父亲。从1992年至今,先后有1500多名中国边防军人在以老山为主的“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用青春和热血从事“死亡耕耘和平”的事业,创下了“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伤亡率最小”的“扫雷之最”!两次指挥大扫雷的国际著名地雷专家李智伦就曾这样说:“没有扫雷官兵家人的支持,要在世界最难扫的雷场创造奇迹,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是的,家庭的支持是对所有扫雷官兵最大的鼓舞与力量源泉。每一个扫雷勇士的背后,都有一个类似杜富国父亲这样的坚强后盾。彝族扫雷战士刘贵涛,从小就在雷场附近的芭蕉坪村长大。他的家庭深受雷患之苦:上世纪80年代,担任民兵排长的爷爷在为参战部队送饭途中触雷身亡,奶奶、哥哥和姑姑都曾被地雷炸伤。刘贵涛穿上军装后,加入扫雷部队,立志做家乡的“和平守护者”。他的父亲刘学林也主动为扫雷部队当向导,帮助官兵排雷。父亲的支持让刘贵涛在雷场上无所畏惧,总是冲锋在前。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曾经的对手发出的叹息:“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他们被我军官兵的以弱胜强、一往无前、英勇善战所折服,但他们或许没有认真研究过,解放军之所以“撼”不动,正是因为背靠着千千万万个像杜俊、刘学林这样将使命责任置于家庭安乐之上的深明大义之人。他们如大山一般坚毅,如磐石一样坚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风雨,始终挺立!

和平年代,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之外,在随时面临流血牺牲的特殊岗位上,中国军人保护人类共同家园、书写和平新篇章,不仅需要本领、勇气和胆识,更离不开身后亲人默默无闻的支持和舍我其谁的从容。

“牺牲我一家,幸福千万家。”军人家庭,堪称“挺立的脊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