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用汗水和青春种好“苹果树”


■陈江南

1955年,钱学森归国时,他的院长杜布里奇先生对他说:“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来,完成学业。我劝你最好留下来,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航空科技,一个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回到了农耕社会,能做些什么?”钱学森回答道:“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种苹果树是我报效祖国唯一的方法的话,我可以去种苹果树。”

转眼间,到了1966年,在酒泉发射基地,数千人齐心协力,将一根绑在发射架上的“柱子”竖立起来,这根“柱子”就是中国科学家们10多年来的智慧结晶——东风3号核导弹!钱学森抬头仰望这枚巨大的核导弹,自言自语道:“杜布里奇先生啊!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钱学森种植的“苹果树”,就是国家的王牌底牌、军队的“杀手锏”武器、人民安全的“保护伞”。

俗话说,种庄稼最好的肥料就是农夫挥洒出的汗水。如果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辛勤汗水的浇灌,哪里会有今天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又哪里会有中国航天的参天大树,更不会有今天葳蕤生长的“东风森林”。事实证明,汗水浸润过的土地才会诞生惊人的奇迹。

对国家的爱是最原始、最强劲的驱动力。“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办公室常年凌晨两三点仍然灯火通明,带领团队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不幸积劳成疾,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年过七旬依然战斗在科研试验第一线,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为科技兴军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倘若没有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怎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复一日透支着自己的生命?怎能忍受探索未知世界的挫折和失败?正是这种赤子之情、科研笃爱,让很多科学家甘愿付出汗水、心血乃至生命,创造出关键核心技术,锻造出大国重器。

搞科学研究需要技巧,更需要下苦功夫。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苦难造就辉煌。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和殚精竭虑的探索。从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到“时代楷模”黄大年,再到“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等,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不懈奋斗、忘我拼搏,缩小着我们与世界顶尖科技的差距,为强国强军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学研究成于一时,却离不开长期坚守、久久为功。有中国“核司令”之称的程开甲,一生默默无闻,甘愿隐姓埋名40年,用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惊雷”为我国筑牢了国防盾牌。还有陈能宽,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25年隐姓埋名;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30年隐居大洋荒岛……“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科学家的寂寞和坚守,犹如火山喷发前的寂静,一旦爆发出来就是惊天的力量。

任何成功的果实都需要汗水来浇灌,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无私的奉献、无畏的突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正是秉承着这一信念,前赴后继、接力奋斗,为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今天的军队科技工作者,是强国强军的新一代,更要主动接过科技创新的接力棒,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克服一个个挑战考验,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如此,才能在强军征途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果,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新时代强军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