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青山依旧在


■乔林生

于我这个岁数的人而言,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寻一方能寄托乡愁的山水发呆,远比在繁华街市五光十色的大街小巷溜达,惬意而且亲切。看见四处工地、烟尘滚滚,市场林立、人声嘈杂,一种惶恐感便油然而生,身心不知所依。

报纸副刊研究会同仁邀我去温州采风,家中正装修,一片狼藉,本来犹豫不定又加几分纠结:近40年来,温州是以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名声大噪,“温州人会做生意”已成为共识而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万商云集的温州,能让我不安的驿动的心宁静片刻吗?

同仁们的电话、手机短信接二连三的催促,使我感到盛情难却。

抵达温州时,已是傍晚。灰蒙蒙的轻纱一样弥漫的暮霭,瞬间笼罩了未被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景物山水,朦胧的屋宇、朦胧的树影成一帧帧模糊不清的虚像急速地向后退去。

然而,只一夜工夫,东方风来,霞光万道。在高层酒店的房间推开窗户,浙江省的第二条大江——瓯江,便显出其宽阔而浩淼的真容,而瓯江两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群,不急不躁涌动的人流、车流,也昭示着这个南方名城的行进节奏和与众不同。

早餐桌上西装革履接待我们的温州人,没谈生意经,却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们的文化遗存:比如1200年前的孟浩然,就在永嘉咏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千古绝句。甚至大文豪王羲之、李白、苏东坡、陆游等人,都在永嘉留下了未被岁月风尘湮没的足迹和作品。他们说,最值得温州人引以为傲的是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385年—433年),他出任永嘉郡太守时,遍游山山水水,写下《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词,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流派的“开山鼻祖”,连苏东坡也不得不对他心生敬意:“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诗词是枯燥的,生活是新鲜的。我们开始几天的永嘉纪行。

在温州人的心里,永嘉是最能代表温州特色的一个县市。它位于浙江东南部,东邻乐清、黄岩,西连青田、缙云,北接仙居,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总面积2674平方公里,人口78.92万,这些年来被冠以“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中国玩具之城”等等的称谓,经济实力在温州的排行榜上居中游。

城郭、村舍、街景、田野,似乎和我们看到的很多地方没有太大区别,但感觉四海波静,没有多大声响。商战的风云呢?隆隆的机声呢?温州的地界咋不像我印象中的那个温州呀?我以为是个火烧火燎满世界吆喝买卖又急着赶路的货郎,原来是个坐在闺房里轻声细语哼着瓯剧闷头绣花的媚娘。

浮在水面上的“文房四宝”——苍坡村到了。可以这样解读:铺一条数百米直线石板长街为“笔”,凿五块大小均匀5米长条石搭成一桥为“墨”,辟东西两方面积巨大的莲池为“砚”,垒鹅卵石成方形墙、呈长方形的村落便像一张展开的纸。站在高处俯瞰,好漂亮好有气势的一幅“笔墨纸砚图”!据说这里仍保持着宋淳熙戊戌(1178)年初建时的模样,而其规划设计便是九世祖李嵩当时邀请的国师李时日所为。太有历史感了!历经四季春秋、千年风雨而依然安然无恙、面貌如新。我忽然对这个不合时宜的、抑或是不可或缺的,宠辱不惊、静观日出月升、风起云涌的村落,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留恋之情。

按“七星八斗”设计布局的芙蓉村,为陈姓聚集之地,始建于唐代末年,600多年的历史了。芙蓉村中本无芙蓉,因其西南山上的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状如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而得名。行至村中,一水白墙青瓦,木梁石柱。再数数,明清古民居30多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18座。种种细节中,透露出这里从前的兴盛,今天的祥和。绕村中一圈,宛如进入一座美丽的城堡,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不前了。尝了尝当地人土法加工的柿子,柿子独有的口感浓烈而松软,农家自产的红心柚子肉厚汁多,可口的酸、清爽的甜。这些,也应该是600年前的味道吧!

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在改革开放中一马当先的温州竟然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像苍坡、芙蓉这样的古镇古村!一代一代的永嘉人是通过怎样的努力躲避了灾难战乱、烟火熏硝而使其依然卓尔不群、风华依旧?今天的温州人是怎样智慧地、务实地处理了建设和坚守、发展和传承的关系,让它们偏于温州一隅,以一种静止的固有的姿态,对抗着这个瞬息万变、高速前行的世界?我们都知道,很多地方的开发和建设,都是以拆城门城墙、拆大街小巷、拆祠堂庙宇、拆古人遗址等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为代价而进行的。多少遗憾悔恨在心头啊!

毫无疑问,温州的改革开放,温州的商品经济大潮,仍像源远流长的瓯江一样奔腾不息。沧海桑田,大浪淘沙。我们所到之处惊喜地发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都在,甚至比其他地方看到的更加形象生动;世代形成的乡约民俗、族规家谱都在,有的发扬光大,有的推陈出新;我们感到日渐稀少的那种淡泊的心态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还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家园的建设,并没有因商业大潮的波起浪涌而停顿乃至消亡。这与我们从社会上、媒介上了解的温州形成巨大反差。一路见到最多的场所是书院、戏台、宗祠、牌匾、文化广场。即使我们被带到全国知名的奥康集团、红蜻蜓集团、报喜鸟集团、育才控股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参观,带到名声远播的桥头纽扣市场、嘉纳农庄、瓯窑小镇体验,也感受到商业的味道不是那么浓烈,而文化的味道却如陈年老酒,让你觉得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红蜻蜓集团公司的接待员给我们播放了一个宣传片,没有几句话介绍他们的产品如何如何,质量如何如何,以及发展前景如何如何,就是一个小孩追着一只美丽的红蜻蜓跑啊跑啊,从少年跑到了青年,从外面的世界跑回了家乡的沃野……这种如诗如画与商业看似毫无关联的解读,表达了该集团创始人钱金波“从距离中寻求接近”的人生梦想,同时也体现了温州人“品牌开路、文化兴业”的创业理念。

还是山水最宜人。没想到永嘉居然集山、江、海、湖、岛、瀑之大成。沿着清澈见底的楠溪江漂流,岂是一个“爽”字可以形容。竹筏上傲立的艄公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条江里流的都是矿泉水,干净无污染,舀起来就能喝。”看得出来,他的自豪感发自内心。楠溪江真是水清得不可描述,景美得不可方物。我们的心醉了!

温州人并非没有走过弯路。在一些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金山银山,失去了绿水青山”。我们之前看到的菇溪河和若干没有看到的河流,曾经变成黑河、臭河、牛奶河,工业污水横流,垃圾不堪入目。好在他们没有在“一切向钱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及时调整思路、方向,为唤回“失地”而战,为再造一片明净的山水而战。

以菇溪河为例,桥头镇从10年前开始治理此河,分六期工程进行。缺乏资金咋办?发动大家众筹。谁不愿家乡山清水秀太阳照?老奶奶变卖了当年出嫁时的首饰,打工仔带回了几年的积蓄,无论是在外地谋生的商贩还是当地发展的企业家,少的拿几千几万,多的捐三四百万元,5.32亿元集资款全部用在8.28公里河段的综合治理上。立在桥头镇镇中心的几块石碑,镌刻着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的数额,为的是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功绩。消除六条黑臭河(支流),关闭200多家企业,清理2000多家“四无”单位……看看这些数字,你就会知道这治水的动静有多大。现在,菇溪河治理已成为全省的示范工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温州,在永嘉,近几年治山治水的工程浩大而密集,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民心,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对着记者同仁们,我讲了这样的观感:以为温州是商业的,原来温州是文化的;以为温州是浮躁的,原来温州是内敛的;以为温州是传奇的,原来温州是务实的;以为温州是创造的,原来温州是坚守的……总之,各种色彩、各种印象交织在一起,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纷扰着我们的思绪。而明代杨慎的诗句,描述了此次温州之行的所有感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