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纳米“自愈”材料看融合力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谢志华

最近,一条新闻引发众多关注:一种叫做“聚复盾”的智能化纳米涂层材料添加剂,具有神奇的“自愈”功能,在腐蚀防护涂层材料中加入后,一旦材料发生裂纹或机械损伤,纳米微球便会感知环境变化,及时向破损表面释放修复剂,继续保持防护功效。

这条新闻发人深思。由此联想到军民融合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融合力。

什么是融合力?在我看来,就是理解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落实军民融合实际举措的水平和能力。

平时谈到企业“民参军”的艰难历程,一些民企人士时常感叹:“参军”前望穿秋水,“参军”后泪水涟涟。这其中当然有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在作怪,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企业“民参军”每个具体阶段往往有每个具体阶段的实际,作为民企人士不能顺利了就“笑哈哈”,挫折面前身不由己就“人抓瞎”。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困难有挫折。对民企而言,既然选择了投身军民融合,已经毅然决然走“民参军”之路,不但要有抗挫能力,还要有“聚复盾”智能化纳米涂层材料那样的 “自愈”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迈进,困难和挫折面前民企的“自愈”能力其实也是一种融合力。

“自愈”能力首先是一种愈挫愈勇的“自我修复”能力。

当年,江苏恒神创始人钱云宝追随材料革命的步伐,攻克碳纤维技术难关,为了“一根丝”,家喻户晓的“钱多多”变成了鲜有人知的“钱光光”。10年辛苦不寻常。恒神最终建成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第一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16项,蹚出了一条可圈可点的军民融合新路子。

钱云宝身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宝贵品质。对更多投身军民融合的民企人士来说,尤其难能可贵的就是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愈挫愈勇,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自愈”能力还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蝶变”能力。

2016年底的一则旧闻,令人感触颇深。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协助举办的无人机感应/避障技术大赛上,一家华人企业拔得头筹,获奖技术产品是微波雷达。据悉,这是微波雷达首次进入无人机领域。有人说,这堪称一次完美的雷达“蝶变”。

微波雷达+无人机,别人想都没想过的领域,这家企业却“闯”了进来,而且成功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善于发现“无人区”,善于扫除“盲区”和“死角”,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军民融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些年,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有多少惊人发现就在“盲区”“死角”和“无人区”中催生。

认定目标百折不回的精气神,需要有“不撞南墙也回头”的清醒和务实。说到底,“自愈”能力还是一种吐故纳新的“孕育”能力。

一位有机会常到国外走一走的退役老兵告诉我,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里,首席信息官往往排在首席创新官的前面。倘若认真想一想,真的应该如此。如果不掌握足够的信息源,如果不具备可靠的参照系,创新又从何而来呢?

最近,有关方面发布消息,第四届军民两用新材料新技术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19年5月在南京举办。作为这一领域的长期关注者,我真诚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民企的身影,也盼望有更多像“聚复盾”一样的新材料,像雷达“蝶变”一样的新技术,能带给我们更多冲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军民融合的新思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