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刊 重塑·力量体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谢谢你,三十万分之一


■邱 婧 高江波 钱宗阳

冬日里,云南边陲小城屏边总是大雾弥漫。打开车灯,放慢车速,张云独自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车载音响里,循环播放着朴树的那首《平凡之路》。

这是张云选择自主择业后的第一年。之前,他是云南省屏边县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长。如今,他是一名职业律师。事业重新起步,张云的每一天忙碌而充实。

含泪脱征衣,非为稻粱谋。像张云一样,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3年来,30万军人为了改革强军毅然转身。从直线加方块的军营回归多彩多姿的社会,他们勇敢迈出的一步,换来了人民军队的又一次瘦身重塑。

离开,“双赢”的选择

张云跟妻子说打算自主择业时,正在做饭的妻子愣了一下。他看到妻子握刀切菜的手停在了半空中。几秒钟后,砧板上又响起了有节奏的“哒哒”声。妻子波澜不惊地“嗯”了一声,让张云如释重负。妻子的默默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出去闯一闯”的决心。

大学毕业后,张云在边防待了十年。那时,连队方圆十多公里只有一个小山村。妻子第一次来连队探亲,坐的是老乡的拖拉机。当时的生活就像歌里唱的,是“徘徊着的、在路上的”。几年前,他调动到妻子所在小县城的人武部,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然而,不久后改革来临,国防动员系统调整力度很大,人武部现役军人编制大幅压缩,他面临着脱下军装、二次就业的“中年危机”。

不过,张云并不把退役看成是一出苦情戏。对部队而言,三十万的转身,不仅是瘦身,也是人员结构的重新优化,未来这支军队必然会更加精干。对个人而言,自主择业后既有一份稳定的生活保障,又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展所长。张云觉得,这样的选择是一种“双赢”。

尽管早已拿定了主意,但离别仍然叫人忧伤。在一间小会议室里,人武部为张云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退役仪式。他咬紧牙齿,使劲把眼泪憋回心里。晚上关了灯,他在客厅里一根接一根抽烟,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

因为这份眷恋,脱下军装后很长一段时间,张云没有离开工作岗位。征兵季单位人手紧张,他主动留下来帮助工作,直到新兵登上列车,才给自己的军旅生涯彻底画上句号。看着那些稚气未脱的脸庞,张云好像看到了当年那个戴着大红花的自己,那已经是整整18年前了。“和我入伍时比起来,现在大学生士兵的比例翻了好几倍。”张云相信,这些新鲜血液会为军队带来更大的活力。

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几个月后,张云已经不再是跑腿打杂的角色。好几个客户看重他军转干部的身份,深入交流后都觉得他踏实稳重,“把事情交给这样的人,放心。”工作之余,张云时刻关注着部队的发展变化。前些天,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他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了相关新闻,并写道:“部队的政策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合理,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强。希望将来有更多年轻人选择军营、扎根基层!”

转身,泪中有祝福

与张云相比,海军陆战队某旅四级军士长刘波的抉择或许更难一些。

刘波是连队资历最老的班长,妻子前年刚刚随军,孩子又刚上小学。去年,刘波服役满16年。连里觉得,刘波这些年为连队付出很多,光比武竞赛的奖牌就拿回了好几块,如果他能选晋三级军士长,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家庭都是件好事,因此努力为他争取名额。

可让人意外的是,刘波却执意要走,因为他不想被“特殊照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他参加的大项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身上不可避免地落下一些伤病,虽说不影响正常生活,但训练时经常会隐隐作痛。“脖子以下”改革中,单位调整为海军陆战队,作战任务变了,武器装备换了,训练强度也远超从前。刘波明显感到自己有些跟不上训练节奏。要强的他,不希望自己留下来成为连队的包袱。

“改革以后,高级士官选晋的名额就那么几个,照顾了我一个,对别人不公平。”刘波不想让连里为难,反倒做起连长、指导员的思想工作,把机会让给了别的战友。在他心里,在该离开的时候离开,也是一种担当。

选择走,是一念之间的事;真到了走的那一天,又是另一种心情。在部队的最后一个月,刘波是数着日子过的。离开军营前的那个早晨,刘波去了连队的车库,围着新换装的轮式步战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他再三叮嘱连长、指导员:“现在连队转型了,要尽快适应,不仅装备换新的,训练思路和理念也要变。好传统要留住,但不能吃老本……”说到后来,刘波自己先哽咽了。

回到家乡,刘波被安排到了镇政府工作。改革期间,地方政府严格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像刘波这样的老兵,大都很好地解决了后顾之忧。

新兵实弹射击考核一结束,连长就给刘波打了个电话:“老刘啊,今年的新兵不赖!”那是连队迎来的第一批00后士兵,也是改革后的新一代士兵。刘波希望,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将来都能打破自己曾在连队创下的训练纪录。

告别,有痛亦有梦

同样的抉择,席琴在上报转业名单前的最后一刻才下定决心。

转业前,她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一名副教授。这轮改革,全军院校迎来了整体性重塑,数量压缩,布局优化,力量增强。去年,席琴生完二胎不久,就面临着走与留的人生重大抉择。

几年前,为了照顾家庭,同为军人的丈夫选择了转业到她所在的城市。席琴至今记得丈夫当时的不舍和纠结。现在轮到自己了,她更理解丈夫转业前那些天那种焦躁的感觉。

席琴很想替丈夫多穿几年军装,可自己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伴随着调整改革中校区变动,家庭又要面临“双城生活”,如果留下,照顾家庭牵扯太多精力。她觉得,如果不能像过去一样全身心地扑在教学科研上,不如把岗位让给更年轻更适合的战友。

建设强大的军队必须有一流的军事院校。席琴希望,伴随着改革中的人员更替,那些专业能力比自己强、能把更多心思放在教学科研上、更富有部队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员能够扎下根来,为部队培养出更多未来联合作战急需的军事人才。最终,席琴选择了转业。

席琴错过了自己的退役仪式。学院的退役仪式统一在位于上海的新校区举行,而席琴军旅生涯的最后一堂课,在数百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同学们,这是我上的最后一堂课。”席琴觉得,自己谢幕时情绪控制得很好,没有在学生面前流露出脆弱,“我希望,今后你们能带着教员的梦想,在军旅路上继续前进!”

坚强的背影——那是席琴希望自己留给学员们的回忆。回到办公室,席琴独自换上便装,把军衔和配饰从军装上慢慢取下,边取,边红了眼眶……

“我们这些选择离开的人,谁不渴望能亲眼见证强军梦的实现?可是如果没有人愿意做‘三十万分之一’,又怎么能看到那一天?”离开学校前,席琴给系里留下了一份关于军校学员培养的思考心得,写下了十几条建议。她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在自己曾经教过的这一代中国军人的奋斗下实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