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心中有片金色的海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印象


■本报记者 杨 艳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天刚蒙蒙亮,李登海便带着同事一头扎进玉米地,直到落日余晖洒满大地,才直起腰板走向回家的路。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小时候忍饥挨饿的经历让他对土地充满期许:我国人多地少,只有努力提高单产,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时间的指针拨回1972年,担任山东莱州后邓村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看到一份报告,得知美国玉米最高亩产纪录已达1250公斤。而当时,我国玉米亩产只有100至150公斤。这种反差深深地触动了李登海,他反问自己,外国人能办到的事儿,难道咱中国人办不到吗?彼时的李登海,求知的欲望如同玉米渴望阳光。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四处借阅有关书籍,“恶补”专业知识,终于在1974年获得到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从此,在恩师刘恩训的帮助下,他开始寻找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玉米喜温,是短日照植物,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在海南一年则可种三季。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秋天,李登海带领几个同伴,带着咸萝卜丝和猪油到海南陵水的一个小村庄考察学习、试验育种。当地食宿条件差,他们便上山砍树枝搭窝棚,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煮面疙瘩吃。经过一番努力,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诞生了。第二年,他们在后邓村的实验田里试验种植,以776.9公斤的高产刷新了我国玉米亩产纪录。

此前,李登海和他的科研团队已进行100多个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种植,没有一个突破700公斤。这次的成功,让他坚定了培育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想法。之后,他带领团队“发疯了似的”奔波在育种基地,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搞起了加代育种。

辛勤的付出终于孕育出希望的种子。亩产900公斤、亩产1100公斤、亩产1500公斤……多年来,李登海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由于长期奔劳,身患疾病的李登海先后动过5次手术。2015年,因腰椎疾病他再次被送上手术台。出院后,在两节合金椎间盘、六根钢钉的支撑下,他又回到了心爱的玉米育种田。为能专心致力于杂交玉米品种研发和技术攻关,李登海辞去了自己的行政职务。如今,他们自主培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已达110多个,拥有品种权125个,累计推广13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还实现了每月都有播种、每月都有授粉、每月都有收获,大大加快了育种速度。

“余生,我要选育出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聆听了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李登海道出了他的又一个梦想。那梦想像夏季的太阳喷薄而出,铺展在他心中那片金色的海洋上,充满生机和希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