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学成回营,我的未来不是梦

——对中部战区陆军某师高学历干部发展现状的调查


■张雅东  姚钧翊  郑岳明

军事科学院又一批硕博研究生毕业。本报记者  穆可双摄(资料图)

中部战区陆军某师作为全军首支数字化部队,是陆军的一支精锐作战力量。该师在职干部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干部有200多人,是我军编制序列中军官学历较高的部队之一。

高学历干部是部队宝贵的人才资源。那么,高学历干部走上部队工作岗位会经历什么?该如何把学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怎样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请看来自该师的调查。

■怀揣博士、硕士学位来到基层,他们“丰满的理想”遇到了“骨感的现实”

刚毕业的“80后”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周玉龙,来到连队第一天就糗大了。

也许是有意锻炼或者考验周玉龙,连长把组织晚点名的任务交给他。整整一天,他都在琢磨晚上讲什么,他想:“一定要来个‘开门红’,不能让大家小瞧我这个少校。”

可到晚点名时,看着面前整齐列队的一排排战士,周玉龙突然觉得特紧张:他怕讲得太多,会被大家认为是在耍威风;想讲评全天连队工作,又点不出具体的人和事……

点名草草收场。此后一个月,周玉龙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提不起精神,感觉总融不进连队。连队干部在与他谈心时无意间的一句话,令他对自己选择来基层的决定产生了怀疑:“科研单位可能更适合你。”

笔者在这个师调查发现,像周玉龙这样,初到基层遇到这样那样问题的研究生还有不少。由于一时难以融入基层,他们中有的人会被贴上“眼高手低”等各种标签。

几年前,因数字化部队转型建设,身着“空军蓝”的硕士研究生郭国华,成为近年来第一个从空军调配至该师的高材生,与他一同报到的还有8名跨军种研究生。

当时部队接装、换装、试验等任务很重,部队领导好不容易盼来几位跨军种的高材生,便迫不及待地给他们分配任务,有的安排专攻新装备操作理论,有的开发信息系统,有的带领官兵研究组训模式……

可以说,部队上下对这几名干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一段时间过去,大家没有看到理想的结果。有人发现,这些研究生对部队情况不太熟悉,承担的项目找不到突破口……

“不过如此,看来高估了这些研究生。”有人这样评论。

拥有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的某团干部李岳飞,也曾感慨自己“丰满的理想”遇到了“骨感的现实”。从信息通联股股长到侦察股股长,再到营房股股长,6年时间他多次转岗,可由于一直没找到“发力点”,最后选择了转业。

■当有人迷茫徘徊的时候,有些人却创造了军旅人生的精彩

那么,高学历干部的军旅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该师一位领导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融入环境、脚踏实地、学以致用。

去年9月,某团博士参谋邵君昱第三次向团党委递交了想到基层当连长的申请。这一次,他如愿以偿。

“穿梭在演兵场是我最兴奋的时刻,我感觉自己属于这片战场。”前不久,一场合成营城市攻防战悄然打响,邵君昱指挥四辆战车相互协同,强行突入演练场设置的“城区”,成功完成战斗任务。

身为一连之长,这样的训练已成为邵君昱的必修课。如今,连队好像没啥能难住邵君昱,带兵训练“嗷嗷叫”,比武竞赛摘金夺银,日常建设井井有条。

想起邵君昱刚刚到任时的情形,一位老班长开玩笑说:“我感觉你就像孙悟空翻筋斗云,如今和当初,中间有个十万八千里!”

邵君昱是在外国军事学院深造的“海归博士”,在机关干得好好的,非要来当这个连长,他的选择引起官兵的猜测:“不就是来基层镀镀金,混个主官经历嘛!”“估计也是花拳绣腿,拭目以待吧!”

刚到连队,邵君昱明显感到被官兵冷落,一些骨干对他的工作并不支持。难能可贵的是,邵君昱并没有因此抱怨或是放弃,而是不断反思:是自己不接地气,还是方法有问题?

邵君昱挨个找班排骨干谈,敞开心扉道出自己的想法。不到半月,他对全连战士的姓名、性格特点、训练水平等基本信息了然于胸;体能训练,他和连队的训练能手比拼,样样都不落后;他还发挥专业优长,自己动手革新训练器材,使连队的专业训练成绩大幅提升,多次在全团面前露脸……

渐渐地,连队官兵对这个“空降”来的连长刮目相看。不管官兵猜测也好、点赞也罢,邵君昱一直坚持铆在基层、铆在战位,成为上下认可的优秀主官。

“几乎每名研究生来到部队,都会有一个缓冲期、适应期,勇敢度过这段时期,放低身段、扎根基层,就能成功超越自我。”该师一位团政委说。

1982年出生的某红军团团长曹民举,是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作战指挥专业毕业的博士生。从院校回到工作岗位,曹民举迅速转变角色、调整状态,以冲锋的姿态投身部队练兵大潮中。

一场接一场的演练,让曹民举在硝烟中找到了学以致用、调兵遣将的成就感。演习中,他成了令“敌人”胆寒的对手,也成了官兵愿意跟随的指挥员。

像邵君昱、曹民举这样在部队干得风生水起的研究生干部,在该师还有不少。

排长、通信参谋、步兵连连长、侦察股股长、训练参谋、侦察营营长……这是原先在官兵眼中“不过如此”的博士郭国华的任职经历。他一步一个脚印,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连串业绩。

“当有的高学历干部在迷茫徘徊的时候,有些人却创造了军旅人生的精彩。”该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王黔军介绍,目前全师已有130余名高学历干部被列入重点培养使用人才库。

■高学历人才的成长关键在于自身努力,但也离不开组织的悉心培养与扶持

在某团技术室科技工作站,出入最多的是肩扛少校以上军衔的年轻人。在这个科技工作站,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80后、90后干部占了一大半。

毕业于武器系统与应用专业的博士、今年42岁的信息系统工程师安钊说,在科技工作站这个高学历人才扎堆的地方,自己喜欢和这群年轻人交流探讨,因为他们“敢想、敢干、敢实践”,而科技工作站培养人的方法就是“给机会、压担子”。

虽然年龄上比其他博士、硕士大一轮,但安钊对高学历干部的成长路径很有感触。3年多时间,这名具有营连岗位任职经历和深厚专业功底的博士连晋两级。

“基层官兵的眼睛是雪亮的,夸夸其谈没用,关键是要让大家看到你的真本事!”这几年,安钊领衔5项科技革新,全部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对提升部队训练效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安钊说:“我的成长,得益于团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得益于领导和战友们在我气馁时的帮扶!”

13年前,时任排长高玉宝选择了当时很热门的机械化战役兵团作战理论专业,开始硕博连读。然而,学成归来的他,发现自己熟悉的机械化装备全换成了数字化装备,一时间感到非常茫然。

一位师领导回忆说,当时与高玉宝处境相似的博士、硕士还有七八个,数字化部队建设刚刚起步,一些基础性工作正需要这样的高学历干部。“不能让这批人才荒废!”师党委做出决定,让他们参与到数字化部队训练大纲的编写任务中。

“后来实践证明,知识都是相通的,硕士、博士没有白读。”回忆这段经历,如今已是团总工程师的高玉宝说,在我们自己都很彷徨的时候,幸亏领导没有放弃我们。

笔者了解到,在师团两级的悉心培养下,高玉宝后来当了步兵连长、合成营长。与他同批次毕业的几名专业不对口的研究生,如今也成为部队建设的带头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高学历干部建功基层,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组织提供的舞台、创造的环境、给予的帮扶同样必不可少。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