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战史中探寻胜战智慧


■皮明勇

●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求感悟,激发基于新的时代条件的创造性思考。

战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部分,一直非常重要。《管子》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战争是活力对抗,战争史既可揭示规律也显示着或然性,既包含着科学更包含着艺术,既有经验更有教训。

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多域竞发、交叉联动,强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发展。在这当中,人工智能以机器学习的进步为突破,迎来第三次大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军事运用将会改变战争形态,改变战争制胜机理。长远看,未来大量智能无人系统投入战场,将改变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信息化战争、局部战争的情形,出现新质作战力量、新的作战样式和新的攻守战法;未来战争中打仗的士兵看不到对手流血,不打仗的老百姓却在电视和手机上直视杀戮,等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必然带来一系列重大问题。未来战争到底怎么样?我们该如何认识和驾驭未来战争?

这使我们想到了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也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局部战争。因为世界大战是全球规模的战争,是全社会总体力量综合较量的战争,是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进程的战争;因为局部战争更多体现了政治对军事的掌控,体现了战争目标、手段、强度等的有限性,体现了从技术到战术的持续进步。研究军事需要反复研读战史、体味战史。当然,历史不是现实,更不是未来,从来没有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我们研究战史,不是为了寻找某种相同性,而是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求感悟,激发基于新的时代条件的创造性思考,尽力把握那个不确定的未来。

实际上,《孙子兵法》十三篇,就非常善于运用战史说理;毛泽东一生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并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拿破仑总结战史战例,形成自己的战略战术;克劳塞维茨除3卷《战争论》外,还有7卷战史战例著作;马汉享有盛名的“海权论”,主要体现在三部战史著作之中;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一书,战史内容超过四分之三,而且他还著有两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战史让伟人大家变得智慧,我们也应当充分借镜思维。

我们熟悉的战史,一般框架主要由时代背景、战争起因、战争双方、战争指导、战争过程、战争结局、战争影响、经验教训等组成。近些年学界拓展战史研究,开始关注战争与国际政治、战争与国内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社会、战争与文化等,推出了可喜的成果。需要不断深化这些主题,还可以寻找更多新的视角。比如,战争与金融,战争与科技,战争与法律,战争与伦理,战争与心理……每一个新的视角都是一扇新的窗户,能够看到仅从大门里看不到的光景,感悟到许多新的事理。

戴尔·科普兰的《经济相互依赖与战争》一书,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中美经贸联系密切是两国关系压舱石的说法,今天中美贸易冲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压舱石有时可能成为风险源。杰弗里·帕克的《剑桥战争史》,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战争发动者经常抱着“速决梦想”,实际上却陷于持久、归于失败的残酷,一战如此,二战也是如此。格温·戴尔的《战争》一书,让我们知道,美国参战士兵在200到240个“战斗日”之后就有可能精神崩溃,而英国军队因为参战轮换较为频繁,士兵精神崩溃的时间会出现在400个“战斗日”左右。尼尔·弗格森的《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让我们领悟到由历史学家来解释“人类对人类不人道”是多么深刻和可怕,联想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对人类的不人道”,更需要我们有一种哲学的思考。

前一段时间,欧洲很多国家都在做一战百年纪念,他们对一战的纪念重在唤起和强化一种记忆,这种记忆是与大量墓碑和遗骨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记忆更多刻录着战争的悲惨、和平的可贵,而不再主要纠缠于敌我之间的是非恩仇。据记载,1914年的圣诞节,英国和德国士兵在战场上联欢,当时两支白天还在相互对射的部队,到了晚上都放下武器,走出战壕,为一名德军士兵唱生日快乐歌和圣诞颂歌,点亮大片的烛光,还踢起了足球。而在此前的6个月中,两军相互残杀,已经死了100万人。战争中总是充满诸如此类不可思议的事情,它们显然也是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进入战史研究的视野。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