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永恒的精神丰碑


■刘洪顺

王杰像前话精神。王 磊摄

本期关注

“两不怕”精神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像是划破长空的冲锋号角,时刻向官兵灌注不竭的前进动力,始终激励着官兵旺盛的血性胆气。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口号诞生于雪域高原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地区没有公路,交通十分闭塞。党中央结合国内外斗争形势,制定了“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方针,要求尽快修通公路,促进西藏经济建设,在汉藏人民间架起一条“金色飘带”。

1951年5月6日,康藏公路正式动工修建。康藏公路经过的雀儿山之高之险,有首歌谣这样描述:“登上雀儿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气,头晕加目眩。”

进入初冬,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积雪一两米厚,冻土层达一米多深,铁镐砸下去只能留下一个白印。施工部队用几个“度”来形容生活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住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睡在斜坡30度的地面,开水沸点在70度,气温冰点在寒暑表中也找不到刻度,我们的热血沸腾到了100度,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没限度。

“雀儿山再高也没有我们的信心高,冻土层再硬也比不上我们的骨头硬!”施工部队创造发明了“火攻”化冻土层、悬空打炮眼等方法,涌现出了“千锤英雄”杨海银、“模范共产党员”张福林等英雄模范。

生活在稀薄空气中,终年居住在帐篷,很少吃到新鲜菜蔬和肉类,三五天吃不到油盐,加之高强度的劳动,官兵的身体受到巨大伤害,施工进度也受到影响。

修筑公路经过波密地区时,突然爆发山洪伴随泥石流。筑路部队不得不修改路线。为了把洪水吞没的时间夺回来,官兵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单人冲钢钎”“空心装药放炮”“钢丝滑板运输”等作业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敏拉山皮康崖,筑路部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当地民谣唱道:“飞鸟难过皮康崖。”当地人说:“那是牦牛也爬不上去的皮康崖,除非是神才能在那里修出公路来。”而负责修筑该段的官兵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是神仙,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他们像神仙一样在皮康崖上修出了公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开始在西藏部队中流传起来。

毛泽东赞成这个口号

1962年10月,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参战部队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叫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号,激励官兵狠狠打击入侵之敌,涌现出“阳廷安班”等一大批英雄集体和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63年2月,毛泽东点名让进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情况。

张国华在起草汇报提纲时,脑海中浮现出参战部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克服一切苦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场景。他心潮澎湃,写下了这句已在驻藏部队中传播很广的口号。

2月19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听取张国华的汇报,并赞扬道,你们“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与其说军事政治仗,不如说政治军事仗”。

张国华说:“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靠的就是我们的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毛泽东当即给予肯定:“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说完,他用手指了指张国华,“这是你的发明权。”

张国华连连摆手说:“不是我,发明权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再次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强调:“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个口号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对立的。”

一位英雄与这个口号

1965年7月上旬,江苏邳县武装部请原济南军区驻徐州部队坦克师直属工兵营派人教他们开设地雷班。部队安排1连5班班长王杰担负此次授课和演示任务。

7月14日上午,王杰在训练场组织11名民兵和1名人武干部,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他讲解完实爆要领后,开始做示范。就在这时,拉火管突然失效,发生了自燃,“嗞嗞”作响,眼看炸药包就要发生爆炸了。此时围在四周的12名同志,还没反应过来,千钧一发之际,王杰纵身扑向炸药包……

笔者采访王杰所在部队组织科科长吕佳,他介绍说:“当年爆炸发生后,济南军区进行了专门调查试验,排除了人为事故因素。王杰爆破经验非常丰富,如果从求生的本能来说,只要他顺势往后一仰,保全生命没有问题。但是,生死关头,王杰没有选择躲避,而是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了23岁!”

部队在整理王杰遗物时,发现他当兵4年写下的20多本日记。在日记中,他8次提到黄继光、6次提到董存瑞、33次提到雷锋,还提到方志敏、刘胡兰、张思德、邱少云等革命先烈,写下“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的铮铮誓言。王杰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关键时刻奋不顾身,与“两不怕”英雄精神的培育是分不开的。

1965年11月6日,原总政治部在下发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指示中,正式向全军提出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要求。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向王杰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央各大媒体连续发表社论,探寻英雄的成长足迹,宣传英雄的光辉思想。徐州的王杰事迹展连续展出64天,77万余人观展。王杰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纷纷挥毫题词,高度评价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周恩来题写了王杰的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朱德题词:“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两不怕”精神闪耀新时代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

笔者到“王杰班”采访,班长王大毛介绍,“王杰班”战士把“两不怕”精神融入血脉,接力传承。入班伊始,他们就要学唱《王杰的枪我们扛》、诵读《王杰日记故事选》。每天点名第一个呼点“王杰”;每周安排一天为“学习王杰日”;每月举办一次“王杰陪伴我成长”故事会……

王大毛一口一个“老班长”,叫得非常亲切,仿佛那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老班长”并没有牺牲,仍然在他们身边。王大毛自豪地说:“我要像老班长那样,当军人顶得起来,为人民豁得出去。”

在“王杰班”宿舍,笔者看到了王杰生前睡的木头床。床面干净平整,被子方方正正,老式的军帽仍然保存完好,军腰带因经常整理已经磨出了毛边。王大毛说,每天早晨,起床号吹响,“王杰班”班长要把王杰床铺整理好,晚上再把王杰的被子放开。他认为,这不是点滴小事,而是一种非常庄重的精神仪式,是一种精神坚守。

2017年12月13日下午,习主席来到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连队荣誉室,走进“王杰班”与战士座谈。习主席说,“两不怕”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主席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两不怕”精神,强调:“我说的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53年来,“两不怕”精神在王杰所在部队不断发扬光大。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2次,被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